|
日前,國資委企業改革局周放生副局長對媒體&&,“現階段條件已經成熟,國企改制應該推進整體改制、整體上市”。此後不久召開的三峽總公司2008年年中工作會議上,該局劉東生局長又作了《關於中央企業整體上市》的輔導報告,詳細闡述了對於國企整體上市的實施意見。實際上,國企整體上市的進程幾年前便已開始,不少國企已將絕大部分主業資産注入上市公司,而這次國資委的表態將加速這一進程,值得引起相關投資者的關注。
改革之初,為了避開那些暗藏在人事安排、財務制度、部門利益和條塊關係中的礁石,盡快符合證券市場對産權清晰度、資産質量、收益率和管理制度的要求,採用了將優質資産抽離出來單獨上市的改革策略,這一策略加快了國企改革的速度,但也留下了治理結構上的隱患,帶來了大量廣受詬病的控股股東侵佔上市公司利益的現象。整體上市意味着每家國企在主營業務上只保留一家上市公司,然後,控股國企逐步將主營業務相關資産注入上市公司,同時輔業資産劃歸到一家非經營性的控股公司。按某些觀察者的理解,控股職能和股東身份最終也將移交給國資委。 這一變化,對於已經或將要成為國有上市公司小股東的投資者意味着什麼?或者可以這麼問:對於缺乏影響能力的小股東們,什麼樣的控股股東更符合他們的利益?而整體上市是接近還是遠離了該目標?在我看來,一個(對小股東而言)好的控股股東應該具備這樣一些特徵:他的確有足夠的控制力,這樣企業才不會被經理層綁架;他的股份不要高到比其他所有大股東加起來還多,這樣他就無法被反對了,而無視反對的能力是很可怕的;在上市公司的股權應該是他的核心利益,最好除此之外他沒有其他重大利益。假如比爾 蓋茨控股一家只有數千萬資産的公司,他就不是理想的控股股東,因為這點利益對他來説重要性太低了;再如克林頓也不是理想的控股股東,因為他可能將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社會聲譽置於股東利益之上,他的價值傾向和行為方式是可預測的,而不是變幻莫測與飄忽不定的。 對於國企,第一點不是問題;第二點在短期內會不利,因為隨着資産注入,國有股份額會提高,但全流通之後,國有股減持將是大勢所趨,而且國資委最近認可了股權多元化的“吉林模式”,長期內應該會向利好方向發展;第三點是主要的利好,以前的集團模式讓控股股東與上市公司出於同業或上下游關係,構成了前者侵佔後者利益的很大誘惑,而控股公司剝離主業資産並只保留一家主業上市公司,將很大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第四點則較為複雜,短期內,從生産經營者向投資和控股公司轉變對於企業文化的改造是巨大的挑戰,其間企業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將經歷一個動蕩期,帶來諸多不確定性,但在長期,一個單純的投資和控股者比起一個承擔諸多社會、政治責任和部門利益的龐雜國企集團來説,其行為的可預測性要好得多,他將更傾向於從投資和財務的角度考慮問題,因而也將更符合股東利益。 綜上分析,總體上,國企集團的整體上市將優化上市公司治理結構,配合已經實現的全流通和正在進行的國有股減持,將改善資本市場的總體質量,對投資者是個好消息,值得我們繼續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