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養豬:産業鏈競爭新模式
    2008-08-05    陳波翀    來源:上海證券報
    高盛為何要在中國從事養殖業?
    表面來看,此舉是金融資本向産業資本的轉移。自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以來,金融業面臨一場生死存亡的考驗。花旗、德意志等銀行相繼爆出鉅額虧損,美林則宣布第三季度資産減記額高達57億美元,並計劃發行新股募集85億美元暫渡難關。昔日華爾街的金融、地産寵兒如今險象環生,高盛在此時選擇投資養殖業,無疑是規避金融投資風險的理性行為。
    客觀來講,高盛進軍養殖業也並非一時興起。早在2006年,高盛就通過收購國內肉類加工龍頭企業雙匯及參股雨潤,在産業鏈的終端佈下了棋局。在CPI與PPI持續倒挂的背景下,高企的生産成本並不能有效轉嫁,下游産業的利潤將被大幅壓縮。此時,高盛選擇向肉類加工的上游産業鏈延伸,利益驅動的因素比較明顯。另外,國際原油期貨價格從高位回落後,玉米期貨合約也大幅下跌,僅僅一個月左右,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玉米期貨基準合約從779美分/蒲式耳的高點下跌至578美分/蒲式耳。而玉米、大豆、豆粕作為養豬的重要飼料,價格上漲的壓力也有所緩解,養豬的收益率自然會水漲船高。特別是高盛在大宗商品交易中的優勢地位,也有助於其降低養殖成本,介入養殖業正好打通了上下游産業鏈,整體競爭優勢及抗風險能力均有較大提升。
    完整的産業鏈也許並不是高盛的終極目標,備戰生豬期貨成為其短期利益所在。7月21日,韓國交易所瘦肉豬期貨正式上市交易,改寫了亞洲尚無農畜産品期貨交易的歷史。而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生豬生産和消費國,籌備已久的生豬期貨卻遲遲未見推出。韓國強跑生豬期貨,無疑會加速我國生豬期貨的上市步伐。高盛此舉,使其在日後期貨市場上騰挪的空間更大,期貨和現貨市場的優勢都會得到體現。
    單從投資的角度,高盛落子生豬養殖,不僅可以分散投資風險,還可以完善在中國的農業産業鏈的投資,謀求更廣泛的市場收益。目前,國內生豬養殖的集中度並不高,提前布局不僅可以降低進入的成本,還有助於形成規模擴張的先發優勢。而國內的金融資本,似乎尚未察覺養殖業的巨大商機。
    如果説佈雷頓森林體系破裂後,美元成為主宰世界大宗商品交易的強勢貨幣,我們別無選擇。那麼在世界金融資本四處謀求出路,大舉進軍事關糧食安全的農産品生産鏈條之際,國內的産業資本為何又裹足不前呢?高盛養豬,不僅僅只是産業鏈的競爭模式,更是國際金融資本圖謀基礎行業的體現。我們除了學習借鑒之外,更應該保持高度的警惕。絕不能在承受了人民幣升值壓力之後,今後連CPI也為他人所左右。
  相關稿件
由高盛斥資養豬所想到的 2008-08-04
高盛們的一着快棋 2008-08-04
美國副財長變身銀行CEO 高盛背景贏得加分 2008-07-11
高盛:美國各大銀行或需要650億新資本金 2008-06-19
高盛交答卷二季凈利下降低於預期 2008-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