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哈談判,後發國家須捍衛農業底線
    2008-07-31    夢舟    來源:新京報
  多哈回合談判的停滯不前,全球糧價上漲的一個重要原因,而在糧價上漲之後一些國家所發生的社會騷亂,則加重了發展中國家的危機感。
    旨在尋求多哈回合關鍵性突破的“世貿組織小型部長級會議”於29日宣告失敗,持續7年的多哈回合談判再次遭遇了以往一樣的結果(據7月30日新華社報道)。在當前全球經濟普遍承受通貨膨脹壓力、有深陷危機可能的情況下,多哈回合談判的停滯不前,也給全球經濟的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
    此次談判破裂的主要原因,是世貿組織重要成員在發展中國家農産品特殊保障機制上未能達成一致。印度等發展中大國,與美國和歐洲在農業補貼和農産品市場准入問題上,長期以來就意見相左,而在本次談判中,印度與美歐之間的爭執更為激烈。
    中國“改變”談判方式,以及印度、阿根廷等發展中國家堅決要求美歐取消或削減農業補貼、開放農産品市場,是由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發展,深刻關切到其糧食安全和國家穩定決定的。
    應當看到,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在經濟發展階段上還有着明顯差別,所面臨的問題也大為不同。發達國家的農業補貼和農産品市場保護政策,深受國內農業利益集團的影響,但實際上,農業和農業生産者在發達國家經濟和人口中所佔的比例,都非常之小。相比之下,發展中國家還擁有龐大的農業人口,農業佔GDP的份額雖然近年來有所下降,但還佔有相當比重。因此,農業發展和農民利益維護,對發展中國家的穩定和發展影響遠比發達國家為大。
    這種影響還因去年以來的全球糧價上漲而凸顯。全球糧價上漲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美歐長期以來給予本國農業以鉅額補貼並對本國農産品市場實行保護。而廣大發展中國家普遍尚處於工業化初期或中期,需要抽取農業利潤來支持工業發展。這本身就已經對後發國家的農業發展形成制約,而到國際市場上,實際上是未受保護的發展中國家的千千萬萬小農,與發達國家的財政部進行競爭,前者的競爭能力當然遠遜於後者的大大小小農場主。這是近年來發達國家農産品不斷擠佔發展中國家農産品市場,從而打壓了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生産積極性,造成發展中國家農業發展緩慢、糧食生産停滯不前甚至減少的一個重要原因。
    而在糧價上漲之後一些國家所發生的社會騷亂,則加重了發展中國家的危機感。它們強烈意識到兩個事實:
    一是在當前的國際貿易條件下,糧食供應只有立足於本國市場,才能給本國的糧食安全披上防護衣。而一旦糧食供應受制於人,不僅國家穩定難以保證,而且國家主權也會受到威脅。
    二是當今世界的農業市場仍是非常不充分的,發達國家的農業保護政策,是妨礙發展中國家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這次多哈回合談判中,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大國,在堅持立場、保護本國農業發展和農民利益方面,表現得比過去還要“強硬”。事實上,在這個問題上,發展中國家也的確已經沒有多少讓步的空間,世界所需要的,是發達國家應該多從發展中國家和全球利益考慮,為全球經濟公正做出實質性的政策改變。
  相關稿件
多哈談判將受困於農業補貼“囚徒困境” 2008-07-21
拉米召集部長級會議力爭推動多哈談判進程 2008-06-27
WTO成員抨擊美新農業法案違背多哈談判使命 2008-06-05
妥協方案“無人妥協”多哈談判“出頭無日” 2008-02-20
調查報告限時:外界希望APEC關注多哈談判 2007-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