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麼提升反壟斷法的立法效率
    2008-07-28    作者:張若漁    來源:燕趙晚報

  8月1日起,《反壟斷法》即將開始實施。歷經13年始磨一劍的《反壟斷法》,人們當然有理由寄予厚望。但實施在即,這部法律卻並不像人們預期的那樣:原先在制定草案時計劃在今年8月1日前制定40余個配套規則,迄今為止無一出&。(7月27日中新網)

  40余個配套規則的闕如,令即將實施的《反壟斷法》蒙上了一層厚厚的陰霾。可以想見,極具“原則性”的《反壟斷法》如果沒有相關配套實施細則輔之左右,則必將寸步難行,只能徒具觀賞意義,卻沒有規制市場主體的現實力量。
  對於一部關係國計民生的重大法律來説,事前保持必要的審慎當然無可厚非,但如此拖遝冗長的論證過程,又實在是慢得出奇。一部必不可少的法律的長期缺位,給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造成的負面影響是不可估量的;而如果《反壟斷法》徒有法律文本卻沒有實施的能力,則不僅於現實一無所用,更是有辱立法的尊嚴。
  立法遲滯的原因眾多,但最重要的原因莫過於有關各方無法找到一個消除分歧、擴大共識的制度平台,相互爭吵不休、自行其是,影響立法進程。
  這無疑顯示了我國目前立法模式的弊端:堅持“內部協調、溝通”的立法方式。這種立法模式假定所有的利益衝突都是可以被自上而下調整的。儘管在協調有效的情況下,這種立法模式能創造出驚人的立法效率,但在利益衝突尖銳化乃至不可調和的情況下,它的弊端必然顯露無遺,只能聽任矛盾潛滋暗長而有心無力。
  其實,一個既合乎市場經濟和民主社會,又不妨嘗試作為中國特色的立法模式正是:讓立法走出狹小空間,回歸更廣闊的社會生活。設置某種程序,搭建一個平台,在這個平台上,讓所有的觀點和意見都能得到伸張,讓各種分歧在公開辯論和民主程序中定輸贏。唯有如此,才能使立法活動既不失審慎,又能避免過度審慎損害立法效率。

  相關稿件
反壟斷法視野下的“東新戀” 2008-01-18
國家工商總局將抓緊制定反壟斷法配套規章 2007-12-14
[議事壇]反壟斷法誰來執法 2007-10-26
反壟斷法被誤讀 2007-09-17
中國歐盟商會:期盼《反壟斷法》實施細則盡快&& 2007-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