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空置房要不要徵稅
    2008-07-25    本報記者:李佳鵬 實習生:殷丹丹 梁詩韻    來源:經濟參考報

  [開場白] 最近一段時間,有關“歐洲向閒置房開戰”的消息引發了眾人的關注,針對我國一些城市存在的大量空置商品房和一直在高位運行的房價,也有人士建議用徵稅方式對其“下藥”,以更有效地調控房價,提高社會資源的利用率。這種方式是否可行?大家不妨參與討論。

商品房空置面積增長

  國家統計局對外公布的6月份“國房景氣指數”顯示,截止到6月末,全國商品房空置面積為1.27億平方米,增長2.2%。其中,空置商品住宅6425萬平方米,下降2.1%;空置辦公樓810萬平方米,增長6.8%;空置商業營業用房3934萬平方米,增長3.4%。
  亞豪機構副總經理王英男分析認為,空置房面積的增加是由於多種原因造成的,如戶型設計不合理、價格與區位不匹配或項目定價超出了目標購房客戶的購買力等。2008年以來,全國空置房面積的增加正是建立在供求關係逆轉的背景下形成的。
  王英男解釋説,2007年樓市銷售火暴、房價快速攀升,項目定價已完全脫離了成本加利潤的原則,而是對比周邊其他項目的價格而定,利潤率的增加令開發商出現惜售心態,囤積房源,高點拋售,去年空置房産生的原因多在於此。而隨着2007年4季度以來,購房人的消費能力漸漸無法跟上瘋漲的房價,消費力不足導致的購房需求緩慢下降,成為了空置房形成的主因,空置房增加的成因發生了顯著變化。
  北京千萬家房産經紀有限公司市場總監常淑娟認為投資炒房行為也是造成商品房空置面積增加的一個重要原因。她説,自從1998年住宅商品化以來,全國樓市取得了飛速的發展,而與此同時,樓市漸漸成了獲取高額回報的經濟市場,成為投資、儲備財富的一大工具,漸漸産生了一批以房屋為牟利工具的人群——炒房客,在商品房初期發展的這十年間,諸多城市的“炒房運動”愈演愈烈,投機客、開發商為此樂此不疲,城市的住房利用率急劇降低,一人戶下佔有多套房産資源的情況屢見不鮮。
  常淑娟也指出,空置房的大面積出現,給樓市的健康發展帶來了一系列的影響,正是因為投機行為的大幅增加,導致很多城市住宅市場的供需比例出現失衡,從而成為導致房價上漲的重要原因之一。

專家説徵稅時機不成熟

  針對空置房過剩可能帶來房價虛漲等問題,有人士建議針對空置商品房徵稅,對此,接受記者採訪的專家認為,目前針對空置房徵稅時機並不成熟。
  社會科學院金融所研究員尹中立告訴記者,在歐美,總體上是基於打擊對房地産的囤積和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才採取空置房徵稅。他説:“空置房徵稅的意義是為了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是住房制度的一個組成部分,體現出的是住房公平的需要。”
  尹中立指出,空置房徵稅的實際操作存在一定難度,徵收空置稅的前提是建立個人房産權屬與信用數據信息資源共享的&&,規範標準和查詢體系,而目前這些配套的體系我們還沒有建立。此外,稅率多少如何界定才較為合適也是一個問題。他強調説:“目前在我國實行空置房徵稅時機還不太成熟。”他認為目前我國市場還存在遺産稅、物業稅等更重要的問題有待解決。
  北京大學房地産研究所所長陳國強説,當前對空置房的理解並不完全一致,無論是在界定或是在具體操作層面上都會遇到很多問題。同時,在未來開徵物業稅的時候可能會將空置房徵稅問題加以考慮。

業內之人支招空置房治理

  對於具體如何治理空置商品房,接受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也給出了具體建議。
  王英男認為,在我國房地産市場尚未全面市場化的背景下,治理空置房宜疏不宜堵。對於空置時間較長的房屋,如空置2至3年以上,可以肯定,已經不存在開發商囤房惜售的因素,那麼如何加快推向市場,來解決部分還未得到滿足的居民住房需求,提高使用效率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
  他建議政府相關部門與持有空置房的開發商協商,以較低的價格打包收購,經過改造後銷售或出租給保障性群體,一方面相比新建住房加快了供應效率,且可挖掘的供應潛力相對較大,能夠即時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給;另一方面,開發商的資金沉澱問題也能得到有效的解決。
  北京“鏈家地産”副總經理金育松認為,一方面,控制空置房的增量面積,是解決空置房增長過快問題的根本。他説,政府應該有效合理地實現商品房建設規劃,避免同區域在短時間內大幅度增加商品房供給量或投資過多,出現供過於求現象,變成將來的空置房。
  另一方面,除了控制空置房的增量面積外,快速消化現有空置房,將其基數減少到最小化,也是有效地解決空置房增長過快的一個重要環節。
  對於如何消化現有空置房,金育松認為可以從三方面入手,首先,建立權威的空置房信息網,加大空置房的信息披露,促進市場上的有效需求與空置房之間做到最大匹配;其次,實現銷售模式及空置房管理辦法的多樣化,促進空置房實現最大程度上的利用率。比如採取“以租代售”、“租售兩全”等新的銷售模式,讓空置房在空置期依然産生價值;再次,通過一些政策措施刺激空置房的消化。

大家談

對症下藥
     ■ 莊聲
  一邊大量空置,一邊供不應求,在房地産漲價漲得人們買不起房的時候,空置房收稅的話題又一次浮出水面。
  所謂空置稅,是針對空置房而徵收的稅款。對於不自用又不出租的房屋,通過徵收空置稅,可以迫使房主將房子賣出或出租,以增加市場的供應量。
  民用房屋的空置率居高不下,是十分嚴重的資源消耗。不管是開發商囤房,還是炒房客囤房,凡是空置房都在浪費社會資源。現在,房屋閒置已經成為一種“全球病”,世界各國都普遍存在。對此,歐美國家正在以極其嚴厲的手段,向閒置房開刀。
  我國房屋空置要不要收稅?眾説紛紜。我國對開發商的囤地囤房行為已有明確的規定,從收取空置費直至沒收土地。但對於已賣出的房屋,以及投資房來説,目前並無措施。有觀點説,應該徵稅,以強制的方式增加其持有成本,也有人認為徵稅不好操作,應以收物業稅比較合適。其實,費改稅後,會迫使開發商及時開發土地。由於利用稅收來調控囤地現象,具有很強的精準度,再加上稅務部門的徵管力度加強,非法囤地現象自然迎刃而解。
  土地持有稅在國外早已有成功範例。比如日本從1992年開始徵收地價稅,很快就平息了本國的囤地現象,為結束日本房地産泡沫,立下頭功。其他一些國家也有類似的措施,實踐證明該做法對促進房地産市場正常運轉有積極作用。
  筆者以為,就我國目前房地産狀況來説,對空置房收稅,應該有效而現實,即使不能像日本那樣迅速結束房地産泡沫,多少可以增加商品房市場供給,對於囤地囤房、投機炒作現象會有一定的抑製作用。供給增加,房價也將趨於合理。

網友之聲

  ■ 房價這麼高,許多經濟學家説,這是市場所決定的,因為供不應求。土地是稀有資源,用一塊少一塊。可是那麼多房子都空着,因為有錢人買了不住,資源浪費不説,讓買不起房的人看了心裏很難受。房子真的供不應求了?還是哪出了問題?為什麼有人有那麼多房子空着,又有那麼多人買不起房?還讓房價那麼高?

  ■ 若對空置房徵稅那太好了!如果再明確一下購置房不能空置那將更好。

  ■ 出現大量的閒置和空置房屋的原因,是經濟環境造成的。如果推出物業稅,用強有力的經濟杠桿在保有環節上,用稅收的形式進行制約,那麼這種浪費現象馬上會消失。

  ■ 房屋沒有得到有效的供應,大量閒置房屋掌握在少數富人手中,導致了住房分配不公,客觀上造成了房屋供給緊張,房價上漲。

  ■ 我覺得政府就應該學習西方國家那樣,對空置房徵稅,或採取其他措施,提高現有房屋的使用效率。為什麼有些人一説房價就説國外的房價有多高,要接軌,可一説國外的做法,就馬上説不符合國情,或時機不對。

  ■ 這法子不錯,值得推廣!但這項政策下利益受損的人,大部分是精英階層……可想而知,政策執行的難度和可能遇到的非議!

  ■ 房子是商品,但它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因為它關係着千家萬戶的住房問題。不能説誰有錢誰就可以霸佔幾套甚至幾十套。沒錢就得睡馬路。政府在這裡就應該起到調節和監督的作用。對空置房收稅是一種措施,空置多少時間就可以讓陌生人住也是一種措施。
  (據新華網)

背景鏈結

  西班牙《起義報》7月14日發表文章,題目是“歐洲向閒置房開戰”,文章摘要如下。
  荷蘭奈梅亨市政府向無房者免費提供私人閒置房,這在歐洲並不少見。荷蘭法律允許人們入住閒置一年以上的空房,而空房業主也願意在政府的協調下無償提供這些住房,因為如果他們希望自己房屋中突然出現的“不速之客”搬走,必須證明其住房的閒置時間還未超過12個月。
  瑞典針對閒置房的措施則更為有力,為了遏制閒置房數量上升的趨勢,除了加強租賃服務外,瑞典政府甚至將無人居住的住房推倒。政府出此下策主要是認為閒置房的增加提高了政府保護下的租賃房屋的價格,使得公共支出激增。
  通過這些措施,荷蘭和瑞典成為了歐盟國家中房屋閒置率最低的兩個國家,均不超過2%。
  此外,英國、意大利、法國、丹麥和德國也採取了強有力的措施,向閒置房開戰。
  在德國,業主必須使空房得到重新利用,在房屋閒置率超過10%的市鎮,當地政府還會推倒那些無法出租的住房。
  而法國、意大利和英國的法律則針對閒置房業主&&了一系列處罰措施。在法國的一些城市中,房屋閒置的第一年,業主必須繳納的罰金為房款的10%,第二年為12.5%,第三年為15%,以此類推。
  丹麥政府則在50多年前就開始對那些閒置6周以上房屋的所有者進行罰款。
  除了歐盟的一些國家外,其他地區的一些城市也對閒置房採取了相應措施。在美國亞特蘭大,租房者不僅不用付房租,還能因為租住在偏遠地區而得到補償。在該城市一些地區,甚至還有業主出錢讓人租住其房屋以逃避因房屋閒置而面臨的處罰。此外,美國的克利夫蘭和巴爾的摩等城市與德國和瑞典一樣,也將空置房推倒。這也是針對這一全球性問題&&的最嚴厲措施。

  相關稿件
工資應該與物價聯動嗎 2008-07-18
應對高物價,減稅可能有多大? 2008-07-11
高油價下我們怎樣生活 2008-07-04
個人信用體系建設還缺什麼 2008-06-20
社會怎樣看待慈善捐款 2008-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