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國際石油價格一路上漲,使美國國內是否增加石油生産的爭議四起。地鐵內、媒體上增加了很多企業界要求增加石油生産的廣告。當然,反對的聲音也不少,美國國內短期很難就這一問題達成共識。在這一背景下,總統布什日前宣布解除在美國近海開採石油的行政禁令,並敦促國會採取類似措施廢除相關法律,這固然代表了政府政策的一種變化,但也暴露出了美國能源政治的複雜性。這種複雜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是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衝突。説美國缺石油是笑話,但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進口國,而且一直把擺脫對外能源依賴挂在嘴邊。其背後的原因就是出於環保的考慮。多年來,美國國內雖不乏要求解禁的聲音,但國會對禁採令的延期年年都順利通過。可見,在增加生産以緩解對外能源依賴和保護環境之間,後者代表了主流民意。而那些發展可再生能源的企業反對增加開採的理由則是,增加開採需鉅額投入,如果把同樣的投資用於開發可再生能源,比增加能源開採更符合美國的長期利益。
其次是共和、民主兩黨選民看法趨同。有民調顯示,油價的持續高漲正在悄然改變着民意。6月下旬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在過去半年裏,民主黨選民中,把提高能源産量列為首要能源議題的比例從年初的30%增加到46%,基本和共和黨選民持平。獨立選民當中,也有一半受訪者認為,應優先考慮增加原油開採。對美國普通選民而言,加油站飛速滾動的油表指針似乎比一些理性的數字更具説服力。儘管環保主義者把選民的這種心態變化歸咎於消費者的短視,但在大選年裏,兩黨選民在高油價面前表現出的一致性,不能不説是共和黨給民主黨出的一道難題。一些民主黨重量級議員面對選區選民的壓力,&&接受增加近海石油開採,但這有可能導致民主黨內部出現分化。
再次是投機與弱勢美元惹了禍。布什&&,即使國會配合,增加近海石油開採也不會對抑制油價産生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可以改變人們對油價的心理預期,特別是打擊石油交易中的投機心理。這話不無道理。任何一種商品價格持續走高都會産生投機行為,更何況是不可再生的石油?但問題是,如果投機真是油價上漲的最大禍首,大可像有些人建議的那樣,停了石油期貨交易就好了,拿投機説事,有避重就輕之嫌。事實上,美國以外有不少國家認為,不斷走低的美元匯率應對油價一路暴漲承擔很大的責任。無論多麼不情願,美聯儲主席伯南剋日前在國會作證時也不得不承認,美元至少是推高油價的原因之一。明知其原因所在,但以目前國內的經濟形勢,美國政府讓美元升值的可能性不大。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