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3日,寶鋼與力拓就08年度PB粉礦、楊迪粉礦和PB塊礦基準價格達成了一致。談判結果是,PB粉礦、楊迪粉礦、PB塊礦價格將在07年基礎上分別上漲79.88%、79.88%和96.5%。業內人士&&,這無疑大大增加了國內鋼鐵企業的成本,有可能進一步推高CPI。(6月24日《人民網》)
對方要求漲價的態度十分強硬,堅決不按國際慣例辦事,最終結果是PB粉礦、楊迪粉礦、PB塊礦價格將在07年基礎上分別上漲79.88%、79.88%和96.5%,這樣的談判結果,總不能算是“雙贏”吧,説寶鋼在與澳大利亞方的談判中“敗北”也不算過分吧。
事實上,把整個企業最重要的原材料供應“從屬”於一、二個國家或一、二個産區,在價格問題上沒有發言權、受制於人,這是必然的結果。
作為“文革”以後最早確定的投資規模最大、現代化水平最高的工業建設項目,寶鋼當時的備選地址有三處,上海的寶山、浙江的寧波、江蘇的連雲港。把這一項目確定在沿海港口城市,除了項目自身的特點外,更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此前已與澳大利亞達成協定,由澳大利亞提供生産所需要的礦石。
選擇澳大利亞為礦石供應國,並不是一個錯誤的決策,一方面,澳大利亞的礦石是公認的“富礦”,品位較高,質量較好;另一方面,澳大利亞是一個沿海國家,海運當然比其他運輸方式更便宜、更節約成本。
問題在於,把一個關係國計民生的特大企業的原材料供應,完全“從屬”於一個國家、一個産區,從企業誕生之日起,可能就已經埋下了“斷奶”和“奶價”風險。儘管當時也有專家提醒,但是,卻並沒有引起決策層的重視。
此前的二十多年,由於世界鐵礦石市場一直處於“供大於求”的狀況,因此,鐵礦石的價格也一直比較平穩,澳大利亞方一直沒有在鐵礦石的價格上給寶鋼造成多大的麻煩、形成多大的壓力,中國在鐵礦石供應上沒有定價話語權的矛盾也一直沒有暴露。但是,近兩年來,隨着鐵礦石的變“俏”,鐵礦石市場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定價話語權和供應渠道過於單一的矛盾終於爆發了。儘管我國有關部門、企業使盡了渾身解數,但是,在談判中還是節節敗退,一次又一次地作出退讓。因為,不提高“奶價”就意味着“斷奶”,不退讓就面臨停産的危險。
供大於求,求者的天下;供不應求,供者的天下,這就是價值規律。寶鋼在鐵礦石價格問題上出現今天這樣的局面,不是偶然的,澳大利亞方在鐵礦石漲價問題上的強硬態度,卻是必然的。
需要我們反思的是,在這一問題上,有關部門與企業有沒有過居安思危?有沒有想到鐵礦石市場會有供不應求的一天?有沒有想過“吊死在一棵大樹”上的危險?有沒有考慮開闢新的供貨渠道?不然,為什麼會在與澳大利亞方的談判中如此被動呢?為什麼按照國際慣例,日本新日鐵與淡水河谷達成的鐵礦石價格,沒有成為寶鋼與澳大利亞方談判的基準價格呢?甚至寶鋼與淡水河谷的價格也未能成為此次談判的基礎呢?
你心甘情願地“屈從”於一個國家、一個産區,那麼,就得心甘情願地接受這個國家、這個産區提出的一切條件,就得心甘情願地放棄一切權力,這就是現實。
業內人士説,中國正在不斷開闢新的鐵礦石進口渠道,今年或許只是鐵礦石供應商最後的豐盛晚宴。也許是這樣,但是,對寶鋼來説,這頓“晚宴”的代價也似乎太大了些。
想想也有趣,國內的許多壟斷企業,在與老百姓“爭”利時,往往以國際慣例為藉口,要求漲價、提高收費標準等。但是,到了國際市場,我們的企業卻被國際慣例“打”得鼻青眼腫,這難道不值得我們好好反思嗎?如果我們能夠早點做些準備,早點就開闢更多的新的供貨渠道,在與澳大利亞方的談判中還會這麼被動嗎?澳大利亞方還會態度如此強硬地不按“國際慣例”辦事嗎?
當然,這樣的問題也不只在寶鋼一家身上發生過,也不僅僅在與澳大利亞方的談判中發生過,很多方面都曾經出現過類似問題。譬如外貿出口,一些地區由於一味地強調出口,特別是向美國出口,在美元大幅貶值的情況下,後果怎樣,也許只有這些地區和企業自己清楚。
試想,一個地區、一個部門、一個企業,沒有高瞻遠矚的戰略視野、沒有居安思危的發展理念,又如何能夠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立於不敗之地呢?又如何能夠做到運籌帷幄呢?
現在的關鍵是,面對出現的問題,我們到底吸取了多少教訓,採取了什麼樣的預防措施。否則,誰又能保證我們不會繼續摔跤、繼續跌跟頭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