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油價讓新興工業化國家最受傷
    2008-06-23    作者:陸志明    來源:和訊網

   在油價距離150美元咫尺之遙之際,美元貶值的趨勢似乎也正在放緩腳步,全球原油期貨投資者關注的重心重新回到了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身上,然而新興與發達工業化國家所期待的OPEC增産計劃仍遙不可及。石油輸出國組織輪值主席、阿爾及利亞能源和礦業部長哈利勒6月22日在沙特阿拉伯吉達的新聞吹風會上&&:他反對通過增産原油來平抑油價。
   這也是在美國總統布什提出否決議會“起訴OPEC非法操縱油價”議案之後,石油輸出國組織再度在公開場合官方拒絕西方工業化國家的增産呼籲。預計受此消息影響,前段時間對是否增産仍處於觀望之中的原油期貨投資者信心將再次爆棚。相關機構甚至預測到明年此時油價可能飆升至250美元。
   OPEC屢次拒絕增産的理由似乎並未有太大的差異——從總量上來看,全球原油市場供需大幅失衡的現象並未出現,而當前的油價暴漲主要是受到原油計價貨幣美元大幅貶值的影響,同時國際大宗商品市場的炒作也是油價快速翻番的重要原因。事實上,此輪石油價格的超常規增長充分體現了原油供應與需求方之間的利益分配格局變動。
   長期以來,無論是在地緣政治、還是武裝衝突方面,OPEC主要所在地中東一直臣服於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的羽翼之下。因而西方工業化國家的一直在享受着廉價的石油供給,並進而導致現代工業體系嚴重依賴於石油體系,這也為後來石油危機爆發奠定了基礎。但是進入21世紀之後,美國雖然打贏了伊拉克戰爭,但是災後重建卻拖累了美國的財政支出。此次代價高昂的戰爭也並未為美國帶來大量的廉價石油,相反卻導致阿拉伯世界對美國的對立情緒進一步加劇。再加上高價石油直接為OPEC國家帶來了大量的經濟利益,阿拉伯世界利用高價石油反擊西方發達國家的自然就順理成章。
   此外,OPEC維持産量不變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其實際增産能力已相當有限,據可靠統計顯示:目前具有大規模增産潛力的國家僅有沙特阿拉伯一國。另據國際能源署(IEA)在6月10日發布的統計數據:非OPEC國家的2008年産出料較2007年平均日增長46萬桶,低於其稍早預估的日增長68萬桶;而瑞士信貸銀行則預計:到2012年甚至更久的時間內,非OPEC國家石油日産量將舉步不前或下降。
   本身産能擴張潛力有限,再加上高油價帶來的高收益刺激,OPEC頂住種種壓力拒不增産已成為其不二選擇。在高油價造就了産油國財富奇蹟之時對世界經濟的增長卻造成了巨大的阻礙。對於産油國來説,高油價帶來的高收益並未導致這些國家的綜合競爭力提升,相反卻給這些國家帶來的更大的潛在壓力。這些國家的國民上進心受挫,不但國家産業技術進步受到抑制,同時奢侈消費和貪圖享受成風。
   據國際購物中心組織的數據顯示:海灣6個産油國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卡塔爾、阿曼和巴林在過去5年已投入650億美元建造了200個被當地人稱為“商城”的大型購物中心。除此之外,因其消費國外生産的最終商品,所以對於高油價帶來的高通脹壓力産油國也同樣無法置身事外,部分國家通脹率甚至高達2位數。
   相對於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可以通過本幣貶值、商品市場投機來降低高油價損失以外,受此次油價高漲衝擊最大的當數亞洲等新興工業化國家。這些成為“世界車間”、“世界工廠”的新興市場經濟體身處世界能源材料價格上漲、下游最終消費品出口到發達國家價格難揚、甚至出現下滑的“進退維谷”困境。
   對於這些新興市場經濟國家而言,對於上游的成本推進壓力,既要充分利用本身的廉價勞動力優勢消化成本,同時也可將此視為産業升級的契機。世界産業的革新往往發源於經濟困境,正如蒸汽革新相對於以牛馬為主的舊動力體系,可再生能源極可能成為顛覆舊有石油為主導的能源機制,誰掌握了相關的技術和産業的領先優勢,勢必將成為主導世界的主要經濟體之一。因而通過技術革命成就可再生能源的宏圖偉業方為解決高油價之殤的治本之道。

(作者為復旦大學金融學博士) 

  相關稿件
高油價將改變SUV格局 2008-06-23
油價上調:中國主動應對國際高油價 2008-06-23
美料將重申高油價緣於供需不平衡 2008-06-20
美國應對高油價:徵稅VS加産 2008-06-20
歐航公司高管:高油價促使航空業進行調整 2008-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