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的冬天和春天
    2008-06-19    作者:崔宇    來源:廣州日報

  産業升級需要政府制訂出配套的政策,企業家做出前瞻的決策。一刀切的緊縮貨幣政策似乎正扼殺製造業特別是民營製造企業的自主創新和技術升級空間。

  否極泰來,陽極陰生,以紡織、鞋類、服裝和玩具等輕工業為主的中國製造業在經歷了加入WTO的井噴式發展後,在內憂外困下,正經歷“六月飛雪”。據近日央視《經濟半小時》的系列報道,浙江溫州、江蘇吳江、福建晉江和廣東東莞等地的此類民營製造企業正面臨倒閉的生死之痛。
  “中國製造”可謂命運多舛。從外部環境看,自從加入WTO,中國製造業就被全球圍追堵截,自由貿易這個光鮮口號被發達國家主導下的貿易“潛規則”玩弄於股掌之間,反傾銷、關稅壁壘、逼迫人民幣升值的聲音甚囂塵上,甚至西班牙還發生了燒中國鞋事件。另外,原材料成本的大幅上升使中國製造企業“兩頭受堵”,特別是這一輪世界性的能源和糧食價格上漲,更令製造企業雪上加霜。
  從內部環境看,去年以來的嚴厲的緊縮貨幣政策,使本來就受到信貸配給壓制以及所有制歧視的民營中小製造業資金鏈搖搖欲墜,人民幣快速升值和出口退稅的下調也擠壓了原本微薄的利潤空間。而且,隨着人口紅利的終結,企業的用工成本也逐步上揚,再加之環境保護的成本,傳統地依靠廉價勞動力和環境資源的中國製造業加速轉型和整合已是必然選擇,這也符合我們一直以來呼喚的産業結構升級的政策主張,當它真正到來時我們需要的不是抱怨而應該迎難而上。
  回顧歷史,英國的工業化用了100年,美國用了70年,戰後的日本用了20年就進入了“後工業化”時代,具有後發優勢的我們在改革開放30年後也應該加速完成工業化的進程,即從原材料工業到加工組裝工業進而到技術集約型工業的轉化。對於失業問題也不必擔心,因為産業結構的升級,就必然帶動着勞動力從生産率低的部門向生産率高的部門轉移,之間衍生出大量的失業再就業現象,這是無法改變的經濟規律。各國的經濟發展都證明了,第二産業隨着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對勞動力有擠出效應,而第三産業即服務業才是吸納勞動力的主戰場,單純發展製造業不是解決就業問題的良久之策。
  當然,産業升級需要政府和企業家的互動,需要政府制訂出配套的政策,企業家做出前瞻的決策。遺憾的是,目前一刀切的緊縮貨幣政策似乎正扼殺製造業特別是民營製造企業的自主創新和技術升級空間,正像有的企業家説的那樣,現在對企業來説,不創新死,創新死得更快。比如,去年還被譽為自主創新標兵的縫紉機大王飛躍集團近期卻由於資金鏈斷裂而申請破産,而有高新技術背景的安防業巨頭安望集團也由於銀根緊縮陷入破産邊緣,而且由於他們在民間信貸市場上通過相關企業互相擔保機制借入了超過銀行利率十幾倍的高利貸,由此引發的破産多米諾骨牌效應不容小覷。因此,在信貸政策、財稅政策以及産業政策上如何扶持製造企業的自主創新和産業整合需要決策者更大的智慧。
  而對企業家來説,現在的困境或許正是墨守成規惹的禍,特別是對於民營企業來説,不安於現狀、勇於創新才會保證“基業常青”。
  總之,中國製造業面臨的困境是工業化進程中不得不承受的陣痛。我們依靠投資和出口廉價商品拉動的GDP雖然數量大但是質量太“重”了,而通過發展高新技術産業和現代服務業讓我們的GDP“輕盈”起來才是正途。記住雪萊浪漫的詩句吧:“冬天已經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相關稿件
大型鑄鍛件“中國製造”亟需突破國外封鎖 2008-06-18
歐洲企業家建言"中國製造" 2008-06-06
“中國製造”安全可靠有保障 2008-06-05
"中國製造"如何分吃聯合國全球採購"蛋糕" 2008-05-26
讓“中國製造”産品登上聯合國採購大名單 2008-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