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國家發改委&&,下一步將積極穩妥地推進能源價格改革,擇機進一步理順成品油、天然氣價格(6月16日《上海證券報》)。
發改委一改前期的擱置態度提出擇機油氣價改,可見灼熱的國際油氣價格、國內若隱若現的油荒及市場對油氣價格調整的預期正形成夾攻之勢,考驗着油氣價格管制效果。同時,發改委態度的先後變化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管理層在防通脹與經濟下滑方面選擇了前者。畢竟,在短期看能源價改雖然會衝擊通脹,但能源價改所傳導出來的能源市場價格信號本身又是對通脹的一種牽制;同時,也有利於當前從緊貨幣政策效用的提高。 然而,“擇機”推動油氣價改似乎並沒有給市場帶來確定性的信號,反而可能再次引發不確定性風險。 “擇機”究竟是什麼時機,究竟怎麼解讀“擇機”內容,在什麼情況下符合擇機的要求?市場大致可能認為,國際能源價格有所回調應該是發改委擇機的一個重要參考因素,但回調到什麼區間會促使發改委調整國內油氣價格?至少目前市場仍然很茫然。 其次,擇機油氣價改是適度地提高當前的油氣價格的方案,還是進一步理順油氣價格信號,推動油氣市場化價改的方案?顯然也是一個不確定問題。從目前看,後者的希望並不大,但如果是提高能源價格,則提高多少缺乏可預見性。如此一來,市場更多地是把這一不確定信號當成推動通脹的一個重要因素來加以解讀。雖然5月份的通脹率回到了7.7%,但油氣價格可能的放開則意味着通脹壓力面臨漸進式釋放的風險。因此,今後幾個月的通脹趨勢可能更加難以預期。 對於央行來講,貨幣政策如何應對這種不確定性也成為了一個問題。客觀地講,要理順能源價格,短期內意味着通脹需要承壓,央行需要通過採取相應的緊縮力度來適當對衝新增的通脹風險。從某種程度上講,“擇機”拖的時間越長,央行緊縮政策力度所面臨的不確定風險就越大。 由此可見,當前問題的關鍵並非是理順油氣價格問題本身。而是該説法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筆者認為,擇機理順油氣價格一方面需要盡量降低時間跨度,既然已經提出了調整油氣價格,就需要盡快採取行動,消除由於方案所帶來的不確定風險。另一方面,既然已經錯過了在100美元以下調整油氣價格的機會,就目前來看任何可能出現的國際油氣價格回調都是推出調整油氣價格方案的時機。不能因為調整了油氣價格後,國際油氣又出現新的回落就説時機選擇失誤。事實上,政策調整很難有最佳時機,何況國內的油氣價格調整本身就不同程度地影響國內能源需求,並進而影響國際能源價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