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補”政策還能持續多久
    2008-06-17    作者:李季平    來源:紅網

  據國家發改委負責人15日介紹,為了落實新修訂的《節約能源法》,我國將採取一系列措施,推動全社會節約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其中包括繼續實施有利於節能的經濟政策,積極穩妥地推進能源價格改革,擇機進一步理順成品油、天然氣價格(6月16日新華網)。

  看了這一報道,結合最近幾天國際原油價格飚升、以及我國在夏收期間大範圍出現的柴油緊缺等現狀,人們自然會感到:這樣的報道是否會成為成品油調價的一個信號?如果不進行價格調整,那麼,我國實施“油補”的政策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還能持續多久?
  眾所周知,我國的“油補”政策開始於2006年,當時的國際油價每桶在60美元左右徘徊。由於價格倒挂,國家財政對油企予以補貼。根據公開的數據,2006年,中石化公司全年得到財政補貼50億元,2007年49億元,2008年第一季度增加到74億元,隨着國際油價的持續高漲,僅今年4月份一個月,中石化公司就得到財政補貼71億元人民幣。這個數據標誌着,每一個中國人,無論你是否消費中石化石油,一個月就要為中石化補貼5.5元左右,因為從理論上講國家財政屬於全民,人人有份。
  根據目前趨勢,國際油價還在走高,或在高位震蕩,國家財政如果按照這個幅度補貼下去,一年或要突破千億元。按照今年“兩會”期間公布的數據,中央財政2007年用於教育的投入為1076億元。這樣比較一下,按照目前的“油補”政策,國家財政2008年對石油企業的補貼,其數額幾乎與對2007年全國教育投入資金相當。可見,我們為“穩定”油價,付出的代價有多大!
  但事情並未到此為止。如果國家的鉅額補貼到位後,社會不出現“油荒”,能讓所有社會群體都享受到政府定價的平價油,也算達到了補貼的目的。而現實情況是,一方面國家對油企實施了補貼,一方面全國從南到北大範圍鬧“油荒”,尤其是柴油,一到“三夏”時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一些國有油站無油可供,非國有單位趁機漲價,百姓抱怨甚多。
  對於國際高油價衝擊下的“油補”政策,大概沒有人否認這樣的執行結果:政府付出了數以百億計的財政補貼,平價成品油卻遠遠滿足不了市場需求,倒是為不法商販倒賣平價油牟利提供了商機;石油企業雖然享受了國家補貼,但由於補貼額度難以彌補成品油政府定價水平的虧損,仍缺乏加工、經營的積極性;作為最終端的消費者,更是滿腹怨氣:為什麼國家越補貼,越出現加油難?
  除此以外,“油補”政策導致的另一個後果是,與我國大力推行的節能方針不協調,難以體現油品資源的稀缺性。據《環球時報》6月10日報道,目前世界上能源利用率最高的國家是日本。創造相同的GDP,美國消耗能源是日本的2倍,中國、印度約為日本的8--18倍。由於抑制油價,在我國形成的資源浪費現象隨處可見。有資料顯示,世界各國的石油約有70%用作交通運輸工具的燃料。我國到2006年底汽車的保有量約3100萬輛,其中乘用車中節約能源的小排量車所佔比例很小。相反,高耗油的大排量車,長期受到追捧。據今年4月北京國際車展提供的消息:最耗油、最污染的車SUV過去一年在美國銷量下降了22%,而在中國銷量卻上升了45%;另,中國的公車之多、消耗之大,也屢屢在“兩會”期間遭到代表、委員的批評,但這一現象似乎成為頑疾,很難改進。凡此種種,制度、規範的導向固然是一個方面,從經濟因素看,也與國家的“油補”政策有直接關係。
  我們應當承認這樣一個事實:當2006年國家開始採取“油補”政策時,國際油價處於一種或升或降的“波動”狀態,“波動”的幅度不是太大。為了穩定價格總水平,防止油價上漲對CPI增高形成連鎖反應,國家採用“補貼”方式,顯然是政府依法採取的臨時性價格干預措施。可現在看來,情況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國際油價不但大幅上升,並且持續時間長,下跌幅度甚微,不少專業機構預測,國際油價在相當長時期內,仍處於上漲趨勢。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國的“油補”政策能扛到何時?靠行政命令、逆市場規律而動的抑制“油價”方式,對我國經濟發展到底該如何衡量利弊,是一個非常值得思考的重大課題。
  我本人認為,當務之急是政府、石油企業、消費者各方需要一個適當的平衡點,即:政府應分步驟提高成品油銷售價格,減少財政補貼;石油企業應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不能把減虧的希望全都寄託在政府補貼方面,同時,希望成品油價格完全放開,爭取利潤最大化,也是不切實際的;消費者也必須打消油價下降的心理預期,盡快適應高油價下的社會生活。

  相關稿件
高油價下,燃油補貼何去何從 2008-05-27
中石化集團已獲得煉油補貼批文 2008-02-26
天津市發放2.1億元燃油補貼公交出租運營 2007-12-17
蘭州:一輛出租車每月得到“油補”153元 2007-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