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金融危機加大周邊市場匯率風險
    2008-06-06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不久前,越共總書記農德孟對華進行了正式友好訪問,農德孟訪華正值越南經濟處於敏感時期,在其來華的前兩天,摩根士丹利發布報告稱越南可能爆發“1997式”貨幣危機。

  越南當前的市場動蕩是嚴重的:股市指數業已腰斬,高通脹壓力更使越南經濟管理部門陷入兩難:為了遏制高通脹(越南官方公布的5月份通脹數據高達25.2%)和避免貨幣貶值,需要加息,越南央行事實上也已經大幅提升基準利率至12%;但如此高利率又必然導致資産市場暴跌,並將重創實質經濟部門。儘管胡志明市證券交易所宣布由於“技術原因”從5月27日起休市三天,但30日恢復交易後,拋售風潮使越南股指繼續下跌,截至6月5日,胡志明股指(HO CHI H STOCK INDEX)跌至390.08點,比2007年最高點1170點下挫了67%。
  越南當前的市場動蕩有著深刻的根源,絕非一時一事所致:投資過高,2002-2006年投資佔GDP比例依次為33.2%、35.4%、35.5%、35.6%和35.7%;高投資導致其進口增長過快,從2002年以來經常項目收支便一直是逆差,且逆差額從2002年的5.98億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67.22億美元,佔GDP比重從1.7%上升到9.6%, 而1997年泰國爆發貨幣危機時其經常項目赤字只佔GDP的比例為6.5%。
  在經濟領域,越南不過是個小國,2007年GDP僅700.22億美元,我國對其出口119.01億美元,僅佔我國2007年出口總額的0.98%,從而決定了越南一旦真的爆發貨幣危機,通過貿易&&的危機傳染效應並不大。
  人類具有遺忘的本能,投資者對既往事件的回憶並不完全。一國發生的危機能夠引起對過去危機的回憶,使他們重新估算他們所考慮的債務等經濟變量,並在心目中賦予不利情況一個更高的概率。由於被外生事件喚醒的記憶具有高度的相關性,結果就是使兩國的價格發生同向運動,這稱之為“喚醒效應”(WAKE-UP EFFECT)。即使在完全的國內金融危機中,類似的“喚醒效應”也並不鮮見。1866年倫敦貼現市場的動蕩始於該年1月一家名為沃森-奧弗倫公司的鐵路承包商破産,引起市場對名聲顯赫但實際上與沃森-奧弗倫公司毫無關係的貼現行奧弗倫-格尼公司的擔憂,最終導致奧弗倫-格尼公司于5月11日破産。
  其它發展中國家也存在類似越南的問題,在這種“喚醒效應”下相繼崩盤的風險很高。特別是印度,越南如果是小炸彈,那麼印度就是大炸彈,該國2007年GDP為10989.5億美元,相當於越南的15.7倍,1950-2003年僅有兩年貿易順差,2005年以來整個經常項目收支也呈逆差,且逆差額從2005年的102.85億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193.45億美元,基金組織預計其今年經常項目收支逆差可達378.65億美元,且其資本項目和金融市場開放度比中國和越南都高得多。
  與此同時,伯南克近日宣布美國降息周期結束,從2002年以來持續大幅度貶值的美元匯率走勢將很可能逆轉,也進一步加大了新興市場貨幣危機的風險。
  值得警惕的是,我國近來加快人民幣升值的聲浪趨向高漲,但資本流動逆轉導致人民幣走勢逆轉的壓力卻在日復一日地積累,周邊國家的貨幣危機則很可能成為引爆資本流動逆轉的導火索。在這種情況下,假如我們貿然大幅度提升人民幣匯率,結果就很可能是給投機者創造套現出逃的機會,我們自己也將陷身危機。既然如此,我們一方面不可輕易自投羅網,另一方面必須密切注視鄰國的動蕩發展,並做好準備,在必要時出手救援,當然也需要跟對方談好“救援條件”。

  相關稿件
越南經濟的轉機或在最絕望時來臨 2008-06-06
越南經濟惡化帶給我們什麼啟迪? 2008-06-06
越南經濟為何從天堂到地獄 2008-06-05
全面暴跌動蕩中的越南是第一塊多米諾骨牌? 2008-06-05
裁員求生 越南金融危機累及中資企業 2008-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