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30年經濟改革中誕生的中國産權交易市場具有中國特色——在探索中發展,它創新並開啟了全球産權交易“有形市場”的先河。目前,中國産權交易市場已涉及到企業産權、房地産、知識産權、行政事業單位産權、金融業産權等眾多領域。並且,已發展並形成了大城市産權交易市場和區域性産權交易市場並舉的市場格局。在推動國企改革和助推經濟增長的同時,産權交易市場也有望成為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如今,遍佈於全國各地的産權交易所,為非上市公司的股權轉讓提供了交易&&。可以説,這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國家體改委批准中國證券市場研究設計中心主管下全國證券交易自動報價系統(STAQ)為指定的法人股流通市場的一種延續。 在30年經濟改革中誕生的中國産權市場更具有中國特色,它開啟了全球産權交易“有形市場”的先河,這無疑是一種創新。迄今,它的發展依然帶有很強的探索特點。
國企改革戰略推動産權交易市場快速發展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國有資産戰略重組“抓大放小”的改革原則確定下來以後,國有企業的改革進入了産權改革階段,這是真正開啟中國産權交易市場發展的原動力。 當這一改革大幕徐徐拉開時,中國企業的國有資産存量達到了數十萬億之巨,如何進行資産交易進行,也成了人們議論的焦點之一。當時,人們把國企改革概括為“國退民進”。但在國企改革中,各地政府的方法可謂是五花八門,也出現過較為嚴重的偏差,如出現了侵吞國有資産現象。 如何防止國資交易過程中出現的黑幕和腐敗現象,鋻於當時國內中介機構(尤其是服務於産權交易的中介機構)很不發達,如何在市場原則下有序進行國有資産交易和防止國有資産人為流失,發展産權交易所成了一種必然選擇。 早在1988年,武漢和樂山等地率先建立了産權交易所,嘗試法人股轉讓的市場交易。保定、成都、鄭州等地隨後紛紛效仿,相繼建起了産權交易所。1989年底,全國共有25家産權市場掛牌。1992年7月和1993年4月期間,中國證券研究中心和中國證券交易系統有限公司在北京先後成立了主要用以法人股流通和交易的STAQ系統和NET系統。 在各地産權交易市場自發出現後,曾經歷整頓並陷於停止狀態的産權交易市場,也進入了改革設計者的視線中。在1994年後,為防治國有資産在改制中流失,各地政府不得不將國有資産從場外交易引入道場內交易,將自行轉讓轉變為審批轉讓。1995年,國有資産管理局先後頒佈了《關於加強企業國有産權轉讓監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和《企業國有資産産權登記管理辦法》,對國有資産轉讓建規立制。 由此,中國産權交易市場進入了一個如火如荼的快速發展時期。1996年底,全國已有210多個産權交易市場,産權市場成了推動國企改制的企業股權交易的重要支撐&&之一。 可以説,中國産權交易市場之所以會出現,是源自於中國國有資産結構的戰略調整,這是中國經濟改革的産物之一,其設計的初衷是通過“公開”與“競爭”,來防止國有資産流失,促進資源流動和優化配置,大力發展股份制經濟,提高企業的運營效率和競爭力,提高國民經濟的總體水平。另外,也是為了抑制地方政府對於國有企業改革的過度干預,企業賣出不再和政府官員的政績挂鉤,以尋求國企改革的逐步市場化發展思路。之後,中國産權交易所基本上是按照這一目標發展的。 如今,中國産權交易市場發展“從無到有”,涉及到企業産權、房地産、知識産權、行政事業單位産權、金融業産權等眾多領域。並且,已形成了大城市産權交易市場和區域性産權交易市場並舉的市場格局。截至目前,全國性産權交易市場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和重慶四大産權交易市場,四家家區域性産權交易市場包括長江流域産權交易共同市場、北方産權交易共同市場、黃河流域産權交易共同市場和西部産權交易共同市場。 目前,中國的産權交易市場發展已趨於多層次化和網絡化,並成為我國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助推我國經濟發展的新生力量之一。
産權交易市場呈多元化發展態勢
其實,中國的産權交易市場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在不斷的爭議中成長的。 在2005年,當時能改制但尚未改制的國有企業還不到1.2萬家,此時眾多産權交易市場面臨了如何生存的問題。不過,各地産權交易所進一步解放思想,擴大開放的範圍,實施了國內外、國企與民企間産權交易的積極探索。 例如,北交所與北京市投資促進局合作,建立了“跨國並購綠色通道”,為境外投資機構提供快速便捷的全程政策諮詢和專業的一條龍服務。其中,率開設外匯結算帳戶,為外資並購重組項目提供方便、快捷的外匯結算服務。還有,北交所在2004年首先在我國香港地區開設辦事機構。另外,外資並購在上海産權市場也已成為“最活躍的交易板塊”。在2007年9月18日,上海聯合産權交易所就完成了三宗境外資本收購項目。由此,外資利用這個&&發現了眾多投資機會,也打開了它們進入中國市場的渠道。 2007年,國資委副主任李偉在第十屆中國北京國際科技産業博覽會上指出,可以將境外企業的産權轉讓,引入中國的産權交易市場,並通過引入私募基金、風險投資資本和行業投資人,使中國的國內資本與國際産權資源相結合。 開放的姿態使産權投資市場成為中國企業與外國投資資本對接的重要&&,也引起了國際投資界的高度關注。2006年,聯合國選擇上海産權聯合交易所作為其産權交易系統;全球著名銀行也多次考察中國的産權交易機構。有識之士預言,目前全球範圍內形成了以紐約、倫敦為中心的證券市場體系,但是非上市公司的資本交易並沒有在全球範圍內形成,因此可將國際資本引入中國的産權市場。 在對外開放的同時,各地産權交易市場還成為民營資本進行産權交易的重要&&之一。2007年4月,南京首家非國有産權交易機構——中澤産權交易中心領到營業執照,開啟民營資本進入産權交易市場的途徑。更為重要的是,民資進入産權交易市場對整個市場的發展不無裨益。 統計數據顯示,2006年,北京、上海和天津三家全國性産權交易市場中共實現國有産權交易3168宗,評估總值758億,轉讓總值901億,增值143億,增值率18.8%。可見,産權交易市場對國有資産的保值增值起到了明顯作用。 中國的産權交易市場從創建開始,就背負着眾多使命:為全國近300萬戶國有企業改制、為近4萬億元經營性國有資産保值增值、為國有經濟結構調整和戰略性退出的資源配置工作服務等重要使命等,以及承擔科技體制改革、知識産權轉化和推進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等重任。由此,也擴大了産權交易市場的交易範圍和品種。 改革創新,我們收穫了産權交易市場,堅持開放的原則,我們贏得了産權市場的大發展。中國産權市場自己的故事,從一個側面也記錄了中國經濟改革的歷史。
産權交易市場: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由於産權交易在全球通行是在非場內市場交易的,那麼中國有形的産權交易市場能否永久性存在? 有一種觀點認為,産權交易市場只是一種過渡性的交易場所,將來它會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但是,也有完全不同的觀點,認為目前已經成型的産權市場不但不會消失,還將進一步發展,尤其是會出現很多地方性的區域性的産權交易市場,將成為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因為,目前中國約有1000多萬戶企業,其中只有1400多戶在股票市場上實現了直接融資,那麼其它企業如何解決資金需求呢?産權市場的出現,恰好彌補了中國資本市場層次單一的制度性缺陷,並為國有企業、非上市股份公司、中小企業、科技企業和民營企業等直接融資提供了&&。所以説,與股票市場一樣,産權市場同屬於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一部分。 另外,中國的産權市場交易方式對企業間並購也十分有吸引力。例如,2007年5月,中國環境保護公司持有的遵義鈦業股份有限公司6.3%股份通過天津産權交易中心公開掛牌,標的為11200萬元,徵集到了來自北京、上海等地9家受讓方的摘牌競買。在經過60輪的激烈競價後,安徽一家企業最終以30200萬元的高價購得這筆股權。這説明,市場能讓優質資本增值,也起到了市場配置資源的積極作用。 由中國産權交易市場的發展脈絡可見,在中國出現産權交易市場有其歷史必然性的。但是,産權交易市場作為一種全新的探索,要成為多層次資本市場的一個組成部分,還需要進一步改革。首先,由於目前全國的産權交易市場性質五花八門,包括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國有控股企業和民營企業等,市場身份還有待於進一步明確。由於自身性質所限,也存在着一些違規現象。第二,國家如何管理這樣的市場,儘管行業自律正在形成,但如何監管一個有形市場還有待於破題。第三,由於目前政府的強勢對不少産權交易市場影響很大,如何定位政府的市場作用,也值得深入探究。 中國經濟改革已走過了30年,國有企業改革同樣也經歷30年之久。儘管伴隨改革而出現的産權交易市場僅只為10多年發展歷史,但它的發展速度之快,足以説明,目前我國的各類産權都有着強烈的流動需求。如何順應這一需求,説明中國的産權交易市場在未來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目前,中國産權交易市場正處這樣的歷史發展階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