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非的“疏”與“堵”
    2008-05-29    作者:黃碩    來源:和訊網

  最近,關於“大小非減持”的疏與堵之爭,愈演愈烈。減持新規&&後,大小非們越想越怕、越怕越急着賣,於是,灰色地帶的各種招數都使上了,於是,二級市場的流通股東更加不滿,於是,監管部門只好繼續嚴厲減持細則,可想而知,下一步大小非們的反應會是什麼……正所謂:你有張良計、我有過墻梯,在逆境中各出奇招求生存,大小非們也不易啊。

  一、大小非們的恐慌

  4月21日,證監會發布《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轉讓指導意見》規範大小非減持行為,規定大小非股東在未來一個月內拋售解禁存量股份數量超過公司股份總數1%應當通過大宗交易系統轉讓。此後滬深交易所也宣布鼓勵超過150萬股的存量股份利用大宗交易平台進行交易。新規引發了大小非們對日後&&更加嚴厲政策的擔憂,從而加速了出逃的步伐。於是,“跑得快”比賽開始了。僅5月份以來,就累計有25家上市公司通過大宗交易系統進行了40次“大小非”減持。此外,還有宏達股份、開開實業、冠福家用等公司個別股東違規減持。

  二 、灰色地帶的誕生

  只要有需求,就會有“服務”,於是,這些“灰色地帶”的服務招數也就應需而生:
  (1)2008年05月26日《東方早報》在《大小非減持驚現職業操盤手》一文中報道:“某業內人士解釋:《指導意見》中對大小非減持的種種約束,使得業內誕生了一批專司大宗交易的職業大小非代理人。這些職業代理可以從大宗交易上低價吃進,然後在第二個交易日拉個高開,進行拋售,可以説是打新股之外的又一無風險高套利。”
  (2)2008年05月28日《證券時報》在《大小非減持有術券商亮五招供選》中報道:“一些券商經紀業務部從中嗅到了商機,在金融創新下隨之設計了一系列幫助減持的服務方案。既包括之前市場猜測可能出現的設定買家,也包括早已出現的股權質押,還出現了券商提供的代理減持服務、代理股權管理和私下發行可交換債。其中,股權質押和發行可交換債券方式既適應已到或即將到流通期的限售股,也適應尚未到解禁期的限售股。據了解到,這種針對大小非解禁提供的新業務,最初由深圳某創新類券商研發並推出,由於獲得較好的市場預期,各券商也紛紛加以仿傚並進一步完善,目前國內不少大型券商均已推出類似的服務”。

  三 、監管進一步收緊

  5月27日,上海證券交易所發布《上海證券交易所大宗交易系統專場業務辦理指南(試行)》,再次規範“大小非”減持行為。指南規定,大小非減持比例達到5%的,應當在三個交易日內公告,並在公告後的兩天內不得再行買賣。
  “大小非減持”的實質是産業資本與市場原有金融資本間的搏奕,是股改的下半場,是“對價”的組合部分。面對減持,那個故事大家都應該知道:冬日裏,寒風只會令路人把身上的棉襖捂得更緊,只有溫暖的陽光,才能讓路人心甘情願地把棉襖脫去……

  相關稿件
緩解大小非減持憂慮仍須制度突破 2008-05-29
規範"大小非"減持 交易所走上一線監管前& 2008-05-29
“大小非”股東違規減持將依法追究責任 2008-05-13
“大小非”考驗轉讓新規 2008-05-12
“大小非”違規拋售頻現 股市期待重典維穩 2008-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