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震能否催生巨災保險
    2008-05-23    本報記者:陳聖莉 實習生:殷丹丹    來源:經濟參考報

    [進入汶川地震專題]

  開場白
    繼年初的冰雪災害之後,一場自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天災——汶川大地震使建立巨災保險制度的呼聲再度高漲。這次汶川大地震除了傷亡嚴重外,還給我國帶來了巨大的財産損失,當前面臨的問題是需要大量資金和物資以救助受災地區群眾,同時還要考慮災後重建問題,所以建立和完善巨災保險體系已經迫在眉睫。

數字觸目驚心 專家呼籲&&巨災保險

  “年初的冰雪災害給我國造成了1516.5億元的鉅額經濟損失,但由於沒有巨災保險體制,保險公司最後的賠付比例僅為2.3%,遠遠低於歐美發達國家30%-40%的平均水平。這次汶川大地震同樣也反映出保險在國家災害救助體系中的地位過低問題。”信誠人壽保險公司北京分公司業務總監石宗鑫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説。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據保監會政策研究室研究員臧明儀介紹,近十年來,我國每年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都在1000億元以上,常年受災人口達2億多人次。我國同時也是世界上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20世紀全球大陸35%的7.0級以上地震發生在我國。
  “在我國自然災害頻發的情況下,應該由國務院有關部門與保險公司等機構抓緊協調建立巨災保險制度,有效地提升保險在國家災害救助體系中的地位。”中再集團董事長劉京生&&:“這不僅是急需的,也是可行的。”
  “建立巨災保險制度的確非常必要,”保監會主席助理袁力此前亦坦言,我國由於缺乏市場化的應對機制,政府往往承擔了較大的災害補償責任。
  “但是,無論是政府的財政救助,還是其他的社會捐助對於巨災造成的鉅額損失來説都如同杯水車薪。而且僅僅依靠這兩個渠道,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穩定性。”石宗鑫介紹説,在成熟的市場經濟社會,面對風險,防護屏障依次應該是保險、社會援助,最後才是政府。
  “而且,由於沒有建立巨災保險制度,巨災補償都是臨時從財政進行調整。這樣會打亂預算,甚至可能會由於沒有很好的後備措施,使過去幾年取得的國民經濟發展成果都變為救災支出,使整個國民經濟發展處於不平衡的狀態。”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院長郝演蘇教授對本報記者説,所以設立巨災保險制度非常迫切。它既可以防患于未然,避免財務收支不平衡,同時也保護了公眾利益。
  “在我國自然災害頻發的情況下,如何完善巨災保險體系,有效地提升保險在國家災害救助體系中的地位,是保險業面臨的重要課題。”保監會主席吳定富説。

政府觀念轉變是關鍵

  雖然有政策上的支持,以及國內眾多保險業人士、專家學者的強烈呼籲,但是巨災保險制度迄今仍未有&&。針對這種現狀,郝演蘇説:“這主要在於政府的觀念突破問題。”
  據中國人壽總裁楊超介紹,我國目前實行的是由國家財政支持的中央政府主導型巨災風險管理模式,尚未建立完善的巨災保險制度,利用保險手段分散巨災風險的能力還比較有限。
  “這使得在巨災損失發生後,政府習慣成為風險的第一承擔者,但事實上應當是最後的承擔者。”郝演蘇認為,面對巨災,必須做好幾道“防火墻”:第一道是民眾自身來承擔、消化風險;第二道是風險轉嫁機制,通行的是商業保險機制,鼓勵有條件的個人和企業把超過他們承受能力的風險,通過買保險的形式轉嫁給保險公司;第三道是建立廣泛的依靠國內外社會救濟慈善的服務系統。當前三道防線都不能解決問題的時候,最終由政府來兜底。

專家支招:國家巨災保險如何運作

  “雖然巨災保險面臨諸多難題,但其推出對普通居民而言,又非常重要。”郝演蘇&&,我國可以借鑒新西蘭、美國、日本等國的強制保險。
  據介紹,新西蘭要求居民購買財産險時強制地震險,美國則在洪水保險中要求非行洪區允許修建建築物,但必須購買洪水保險,日本的家庭財産地震保險也屬於強制性投保的險種。“但是,推行強制性保險要符合一定的標準,比如地震險中建築物就必須要達到一定的抗震級別。”郝演蘇説。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保總裁吳焰在今年“兩會”期間曾提交《關於設立巨災保障基金的提案》。他建議以政府出資的巨災救助基金為基礎、商業保險體系為主體、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建立多層次的巨災風險損失補償體系。並且可以比照社保基金的管理體制,對巨災保障基金進行監管。

背景鏈結

  2006年6月26日,國務院頒布《國務院關於保險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6]23號)文件,明確指出要“建立國家財政支持的巨災風險保險體系”。
  2006年10月15日正式頒布的《中國保險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中也明文&&“推動建立國家政策支持的巨災風險防範體系。”
  2007年中國保監會發布的《中國再保險市場發展規劃》的重點內容之一就是加快建立巨災風險保險體系,充分發揮再保險的社會管理職能。

網友之聲

  ■ 建立巨災基金很有必要,因為自然災害經常是突發的、不可抗拒的,通常造成的損失十分驚人,就如這次四川地震,幾萬人失去生命,上百萬人無家可歸,需要的救助資金和物資非常多,雖然政府與社會積極調撥錢物,但畢竟有一個過程,如果有一定的基金做基礎,救災就會更加及時與從容。

  ■ 讓我們大家都動員起來,有錢的捐錢,有力的出力,有血的捐血,讓我們共同渡過難關,祖國就是我們的大家庭,只有大家庭好了,我們的小家才會好。

  ■ 我國保險責任的設置考慮保險公司的利益過多,而考慮群眾的利益不足。地震這樣的大災雖然不多,不等於沒有,而一旦發生就是巨大的損失。就像意外死亡一樣,都是小概率事件,怎麼就非要排除地震財産險呢?1976年的地震離我們並不遠,怎麼就知道它不會再發生?當然,僅靠保險公司的商業保險無法撐起這個責任,它應該由政府牽頭,建立巨災基金,把一發生巨災就全由政府承擔,而且常常是緊急布局調集財政撥款的局面改變一下。由各個方面共同承擔起這個責任,並且做到“有備無患”。

  ■ 地震等災害屬於小概率、大損害的事件,可能難以在一般的商業保險的形式下操作。以一種特別的救濟方式來應對地震等災害的破壞,不失為一個值得考慮的招數。

  ■ 建立巨災保險.政府應該做投保人。

  ■ 建立巨災保險,以前也有提過,但一直沒有得到落實,這次汶川大地震,説明建立巨災保險已經是刻不容緩。

大家談

有備無患

    ■ 如一

  汶川大地震,舉國痛悼,在上下一致奮力抗震救災的同時,地震的巨大破壞力,再一次喚起我們對自然災害的危機意識。
  有人提出建立諸如巨災基金之類的資金儲備,以應付突如其來的各種特大災害,也有人建議發行定向彩票,為救災募集更多社會資金,所謂居安思危、有備無患,無論採取哪種形式,都不失為提前對大災大害的到來做一定準備,讓災區民眾及時得到應有救助,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災害造成的巨大壓力。
  發生在5.12的汶川大地震,震級達到8級,其破壞程度之深、給四川等地民眾生命財産造成的損失之重,都是相當驚人的。由於此次地震來得太突然,需要在短時間內集中大量專業救災人員與物資,對於搶救出來的受災群眾,也需要給予及時妥善安置,所有這些都必須有充足的資金和物資做後盾。所幸的是,靠著中華民族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優良傳統,從中央到地方獲悉汶川地震之後都火速行動起來,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保障了抗震救災的基本急需。
  如果説到目前為止,對於大自然的一些變化規律人類還不能完全準確地把握,那麼又一次的大地震災害告誡我們,必須對大自然時刻保持警惕,並為隨時可能降臨的各種災害做好力所能及的準備,任何麻痹大意或僥倖心理都無疑會給我們的生命與家園帶來無可挽回的損失,這應該是此次大災之後各級政府與全社會都必須面對的問題。
  當然,保持危機意識不能光挂在口頭上,要有具體的實際行動。未雨綢繆,建立一些專業救災基金、完善巨災保險體系等應該是很有必要的。除此之外,還應該考慮成立針對地震等災害的專門物資儲備,比如醫藥、專用救災設備、帳篷、方便食品等等,以便在災害發生的第一時間,提供給受災地區。即使災害過去,也有一個重建家園和恢復生産的問題,總之手中有錢,才能做到心中不慌。

觀 察

發行特種賑災彩票的作用

    ■ 馮百鳴(河南)

  我國四川省汶川發生了舉世矚目的8.0級大地震。數十萬人傷亡,數萬人失蹤,倒塌房屋無數。抗震救災過後,擺在面前的是災後重建工作。
  在中央財政和全球華人的支持下已經籌集近兩百億元救災資金,但是還遠遠不夠。民政部已計劃發行全國範圍內的賑災專項彩票,這非常及時。財政部還可從今年發行其它彩票募集的彩票公益金中再撥付一部分。通過發行彩票而募集的賑災資金,可以有力地支持四川大地震後的災後重建。
  中國彩票發行至今已有21年的歷史。我國彩票發行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在於它的公益性。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彩票事業也有了很大的發展。據統計,自1987年發行彩票以來,我國彩票總銷量達4600多億元,為國家籌集公益金超過1500億元。2007年,我國的彩票發行量已達1000億元,共募集彩票公益金344億元,有力地支持了各項公益事業的發展。
  新中國彩票發展史上也曾經進行過專項募集彩票的發行。1998年,中國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災害,當年十月,國務院批准民政部進行專項募集,進行水災後的重建工作。在各級民政部門和中國福利彩票中心的努力下,在短短的幾個月時間內,全國共銷售50億元專項賑災福利彩票,募集15億元資金。這些專項募集資金全額用於災後重建。
  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如果發行中國特種賑災彩票,可以有力地支援地震災區的重建,一定會得到廣大彩民的熱情支持,取得發行的成功。

  相關稿件
趁地震偷存單冒領存款被捉 2008-05-23
如何收養地震孤兒 2008-05-23
地震救災款物審計將突出五個重點 2008-05-23
人保壽險設服務點 開通地震理賠綠色通道 2008-05-23
中銀報告:銀行業地震損失預計50億至130億 2008-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