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08-05-16 作者:晏國政 陳忠華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在資本、技術、人才等生産要素日益市場化、全球化的今天,一個企業要想獲取核心競爭力、實現持續發展能力越來越取決於其創新的膽識和能力。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近年來通過創新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生動實踐對此作了深刻詮釋。正如太鋼總經理李曉波所説:“是創新推動着我們企業發展,現在的良好局面也是通過創新得來的。” 太鋼的實踐表明,企業要想實現快速發展,首先必須要有創新的膽識。在企業發展的徘徊期,太鋼基於自身實際,敢於瞄準國際先進,提出爭先發展戰略。這不僅表現出太鋼謀求發展的決心和膽識,其本身也是企業創新能力的一種表現。爭先發展戰略的確立,也使創新成為太鋼發展的必然選擇。 企業要想實現快速發展,其核心是技術上的自主創新。太鋼從一個不銹鋼産量、質量和工藝均落後於國際先進企業的“小不點”,在短短幾年內成為全球不銹鋼産能最大、工藝技術裝備最先進的“不銹巨人”,其中的關鍵就在於,他們能夠根據國際國內市場變化,持續不斷地推動自主創新,進行自主研發,迅速形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多年來制約國有企業發展的因素中,除了技術層面以外,還有體制機制的陳舊以及管理方式的落後。可以説,體制創新和管理創新也成為企業實現快速發展的必經之路。太鋼通過分配製度改革、精細化管理等創新手段,使企業的體制機制痼疾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清除,企業輕裝上陣,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強,工作效率大為提升,為企業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外部環境保障。 太鋼的實踐還表明,企業完全有潛力、有能力搞好自主創新。太鋼通過加大技術創新投入、打造技術創新機制等手段,在短短幾年間形成了産、學、研、客戶等要素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快速擁有700多項以不銹鋼為主的核心技術,為企業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這些都説明企業自主創新大有可為,關鍵是看它有沒有勇氣和魄力選擇自主創新、舍不捨得下大本錢以及能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創新路徑。 太鋼的實踐也給了我們一個啟示:必須改變傳統的科技創新體制,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傳統的以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純研究機構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制,不可避免地造成科研成果與現實生産力“兩張皮”現象,先進的科研成果面臨轉化難題。太鋼實踐證明,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能夠堅持市場導向,減少中間環節,使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現實生産力,實現科技成果效益的最大化。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要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産力轉化。這就意味着,企業創新尤其是技術層面的自主創新正面臨着絕好的機遇。這種機遇不僅是理論上的保障,更是政策上的支持。面對機遇,相信每個有抱負的企業都不會放棄。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