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穩定物價的主要做法與經驗值得借鑒
    2008-02-01    宋養琰 宋潔塵    來源:經濟參考報

    中國古話説:“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當前物價上漲是全球性現象,原因錯綜複雜。各國為穩定物價,都採取了一些積極有效的措施。
  2007年,俄羅斯、南非、阿根廷、越南、印度尼西亞、印度和我國的消費品價格指數漲幅都超過了5%;美國、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等國的消費價格指數漲幅均在2%-4%之間。一些專家認為,美國2007年調整燃料乙醇政策、改變玉米消費結構、大幅度減少農産品出口等政策,是造成世界食品價格上升的重要原因。多數觀察家認為,國際市場上的石油、糧食、食用油及鐵礦石等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如世界經濟持續增長、全球流動性大量過剩、美元貶值、歐佩克限産、國際投機資金炒作等行為,都是引發全球性物價上漲的因素。還有環境惡化,地球變暖,自然災害頻發,由此造成主要農作物如小麥、大米、豆類等在一些地區大幅度減産,也是世界食品價格上升的重要成因。
  為了有效遏制當前我國居民生活必需品價格快速上漲勢頭,國務院&&了一系列措施。我們也收集和整理了其他國家目前為穩定物價的一些做法及其經驗,以供有關部門在制定穩定物價政策時參考和借鑒。

日本以獨特的農産品流通體制穩定物價

  日本一直是世界上零售物價最穩定的國家之一,其穩定物價的成功做法:一是高度重視生活必需品供給的穩定。日本提出,確保市場上生活必需品的供給,對於物價總水平的穩定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以蔬菜為例,蔬菜等鮮活農産品的生産和供給狀況極易受氣候影響,價格波動的頻度和幅度遠大於其他生活必需品。因此,日本的各种經濟組織,一方面指導蔬菜等農産品的生産和上市有計劃地進行,另一方面,當出現菜價一定程度或大幅度上升時,“穩定蔬菜供給基金”等組織,根據市場的有效需要,不失時機地向市場增投蔬菜,擴大供應,保證需求,從而平抑菜價。二是政府緊握流通的批發環節,調控生産和市場,穩定物價。在日本,農産品批發業主要是經營糧食、蔬菜、果品的批發。農産品批發的主要組織形式是各類農産品批發市場。考慮到分散交易很難看準市場的動態和價格變動的走向,只有當眾多的交易對象聚集在一起時,才能通過“供求競爭”形成合理的價格。因此,政府高度重視並充分利用批發市場的作用,促進流通, 調節供求,穩定物價。為此,大藏省和東京都聯合出資興建農産品中央批發市場,以便於政府對東京整體市場進行有效監督和調控,並促市場的繁榮,進而為穩定物價奠定堅實的基礎。三是建立、健全有效的統計和信息系統,及時公開經濟信息,引導消費,穩定物價。日本不僅把統計和信息系統作為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據,而且把及時公開經濟信息作為強化民眾監督、防止“搭車漲價”和不正當競爭的手段加以運用,盡可能迅速地向國民提供有關商品供求、價格變動的正確信息,引導消費者保持合理的消費行為,防止因搶購、囤積等不正當的行為引起物價上漲。在經濟企劃廳物價局設置“物價熱線電話”,傾聽消費者對物價的意見和建議,接受消費者的投訴,解答消費者的諮詢等。可靠信息、有效傳遞,是穩定民心進而穩定物價不可或缺的環節。

法國採取“目標價格”穩定物價

  法國的物價能夠保持基本穩定或小幅度增長,也與政府的管理政策直接相關。法國政府力求在商品供與求這兩個不斷變化的因素之間力求大體平衡,使生産者和消費者都能接受。其中乾預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建立以“目標價格”為中心,配以不同類型輔助價格及其體系,避免市場物價無序地上揚或下滑。目標價格是指一種産品在按計劃規定的若干年以後所要達到的價格,此價格與産量目標&&在一起,通過調高或調低來控制産品産量的增加或減少,産品産量的增加或減少反過來又對穩定物價起積極作用。政府除了在價格上做宏觀調控外,還在稅收等方面也採取一些必要措施,保持物價的基本穩定。

意大利以“協議價格”和“福利價格”調控物價

  意大利則採取“協議價格”對某些特殊産品價格實施干預。意大利對作為主食的麵包實行了長達47年的價格干預,因為麵包對大部分食品價格的影響比較大,又與人民群眾的生活密切相關。政府與麵包生産企業協商制定“協議價格”,協議價格確定之後,企業不能自行變動。協議價格並不會導致麵包生産者無利可圖,因為在制定麵包協議價格時,已經考慮了工資、設備折舊和維修、保險費和租金、燃料、輔助材料和動力費用、包裝和運輸費用,此外還加上了貸款利息、稅金和企業贏利等因素。
  另外,意大利的一些國有企業的商品和勞務還實行“福利價格”。“福利價格”顧名思義是在價格之中有以政府補貼為內容的“福利”。這種價格,在歐盟市場上比較普遍,它對穩定物價、促進消費有一定的作用,但“福利價格”不一定有利於發展生産,因為它對生産者缺乏激勵機制。

比利時實行“最高價格制度”以穩定物價

  比利時對牛奶、麵包、麵粉等生活必需品零售價格,採取嚴格和有效的監控措施,其中主要包括國家規定的“最高限價”。企業可以在此價格限度下競爭,但不容越線。考慮到這些商品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又分散在眾多的網點經營,如果只控制源頭,則效果不佳。“最高限價”由生産企業、零售商、批發商、消費者、工會及政府經濟部等幾方面代表組成的價格委員會根據市場因素和消費者的承受能力來制定。“最高限價”一旦形成,具有法紀效應,不能違反。

俄羅斯採取干預和凍結價格等措施,治理通貨膨脹

  在此輪物價上漲中,俄羅斯的通脹壓力最大,2007年10月消費品價格指數同比增幅達10.8%,年內通貨膨脹率超過11%。因此,俄羅斯採取多管齊下政策,抑制物價上漲。一是利用提高貸款或再貸款利率、增加黃金儲備等金融手段緩解通脹壓力。提高貸款或再貸款利率,減少流通中的貨幣流通量,是遏制物價上漲的重要措施。二是通過進出口調節,提高或降低部分産品稅率,增加本國市場供應。俄羅斯最近把小麥和大麥出口關稅由零分別調高至10%和30%,有效期至2008年4月30日;把奶製品、蔬菜和所有食用油進口關稅由15%降為5%,有效期6個月;為了增加和保證市場供應,有限度地開放部分商品進口,如批准從中國4家企業進口兔肉,從美國18家企業進口牛肉,從巴西、匈牙利、德國和澳大利亞進口肉製品等。三是實施直接的價格干預。俄羅斯政府日前宣布,已準備好150萬噸小麥,擇機投放市場,平抑小麥價格,並支持國內30家大型食品生産銷售企業簽署了食品價格凍結協議,把6種食品價格(小麥麵包、黑麥麵包、牛奶、酸奶、葵花籽油和雞蛋)凍結在2007年10月15日的水平上,有效期至2008年1月31日。四是對低收入弱勢群體發放食品補貼。俄羅斯政府宣布,從2007年12月1日起,將基本養老金標準每月提高300盧布,2008年8月1日起,再提高234盧布。五是加大了對價格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俄羅斯政府對40多家涉嫌“蓄意串通漲價”的企業進行了調查,除處以數十萬至數千萬的“不誠信罰款”外,並對相關企業提起訴訟。

其他國家為穩定物價所採取的一些特色措施

  英國:實行由英格蘭銀行獨立決定利率,採取漸進式加息的貨幣政策,遏制通貨膨脹。同時,2007年對公共部門的薪資上升施壓,希望其總體上升符合2%的通脹目標。

  巴西:實行“家庭津貼計劃”,本着“以金錢換行動”的原則,對送子女上學和參加體檢的貧困家庭給予每月10至50美元的補貼。提倡政府和低收入群體訂立“社會契約”,變減貧工作中政府單一責任為政府和受惠的低收入群體的共同責任,將減貧同培育減貧能力結合起來,潛在地培育社會資本和人力資本,增強低收入群體承受物價上漲的能力。

  韓國:實行物價平衡關稅,即通過調節關稅可以保證特定商品的穩定供應,防止物價大幅波動,從而保護生産者與消費者的利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季節關稅,季節關稅主要用於調節一些因進口價格隨季節變化而波動較大的農産品等的進口。

  新加坡:新加坡職工總會,這個既是群眾團體又是企業的獨特機構,在平抑市場物價方面發揮着重要的作用。新加坡職工總會為了保證合作社的商品,特別是有關民生的一些商品的價格(進貨價格)低於其他商業企業的價格,他們採取了建立進口商品配送中心等一系列措施,確保對其他零售商隨意提價起到有力的牽製作用。

  此外,還有一些國家採取控制燃油價格和公共事業收費等措施來抑制物價上漲的蔓延。

(作者單位:中國社科院經濟所)

  相關稿件
臨時價格干預讓穩定物價可預期 2008-01-21
奧運“穩定物價” 體現民生根本 2008-01-21
穩定物價仍是貨幣政策中心任務 2007-11-12
蘇寧&&:央行將打響穩定物價“保衛戰” 2007-08-30
滬蘇浙打出穩定物價組合拳 2007-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