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流動人口戶籍問題路有多遠
    2007-11-30    本報記者:張莫 實習生:鄧倩    來源:經濟參考報

    開場白
  在於11月20日召開的中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2007年第二次全體會議上,公安部副部長張新楓介紹了《中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關於進一步加強流動人口服務和管理工作的意見》(審議稿)起草的相關情況,這一審議稿在解決流動人口戶籍問題等多方面提出了新的目標。其中在放寬落戶政策方面,要逐步地、有條件地解決在城市有穩定職業和固定住所的流動人口的戶籍問題,引起社會極大關注。

  近日,蘭州市城區的5個行政村183戶居民徹底結束了“農民”的生活,變身“市民”,住進了小康住宅樓。蘭州市自2006年大力實施“城中村”改造以來,目前城中村改造基本完成。全市共審批“農轉非”戶籍32109戶,佔應審批農戶的100%。圖為蘭州市安寧區孔家崖街道城中村改造後的康居小區內,幾名剛剛由農民變為市民的居民正在小區內鍛鍊身體。新華社記者 張錳 攝
“穩定職業”與“固定住所”定義有待細化

  在《意見》審議稿中,“要逐步地、有條件地解決在城市有穩定職業和固定住所的流動人口的戶籍問題”的提法備受關注。但如何界定“穩定職業”和“固定住所”目前尚不明確。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治安係教授王太元對記者&&,由於《意見》審議稿仍需要各位中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進行審議,而且在形成正式的法律條文之前仍需要各個相關部門很長一段時間的研究討論,因此目前而言“穩定職業”和“固定住所”只是一個籠統説法。正式的文件中一定會對此有所細化和規定。“至於何為‘穩定職業’,只有看以後公安部對此的規定。”王太元説。
  而王太元教授在此前關於戶籍問題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曾&&,“固定住所”也存在不好定義之處。他&&,在全國範圍內不好確定這個定義。“大城市租房一住三年,相對穩定;可是在一個小縣城,租戶租借三年才算穩定就沒必要。另外一個問題是多大算住所。人均十平米還是一家人三十平米,不具體界定就會帶來問題。如果叫住所,也要有一個最低限度,就像最低工資一樣,不能不設標準。可是全國要國務院統一定標準就不得了,這麼細的東西不適合由中央定。”他説,“十來年我一直主張,中央管原則和方向,地方管細則和步驟。有了方向路線圖,各地跟著中央的方向和原則制定具體的細則往前走。”

解決與戶籍相關福利問題才是關鍵

  記者在北京採訪時發現,許多希望能夠拿到北京城市戶口的人看重主要是取得戶口之後子女的教育福利問題就能解決。即將畢業于北京一所名牌大學的小張對記者&&,她現在找工作最看重的就是工作單位能否解決戶口。“我和我的男朋友都沒有北京城市戶口,以後我們結婚,小孩上學要交借讀費,還有好多其他限制,會帶來很多問題,所以工作單位的收入稍微低一點也不要緊,最終是要能解決戶口。”她説。
  王太元教授也&&,改革戶籍制度只是治標之策,而取消附加在戶籍之上的種種不合理的規定才是治本之舉。“一些人想當然地以為靠一部戶籍法就能解決所有與戶籍有關的社會問題,這是不可能,也是盤根錯節、無從下手的”,他説,“戶籍改革基本方向是:剝離計劃經濟強加給戶籍制度的各種職能,尤其是區分城鄉人口享有不同待遇的職能,或者説是‘剝奪附著在戶口本上的各种經濟利益’。只有先解決中國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公平、發展、穩定等社會問題,才能水到渠成地&&一部統一的戶籍法。”

要配套推進其他公共服務措施

  張新楓副部長在介紹《中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關於進一步加強流動人口服務和管理工作的意見》(審議稿)起草相關情況時&&,各地特別是人口主要流入地、流出地的黨委和政府,要把流動人口服務和管理工作納入本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要在制定公共政策、建設公共設施等方面,統籌考慮長期在本地就業和居住的流動人口對公共服務的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覆蓋流動人口的公共服務體系。”張新楓説。
  其具體政策措施包括:在子女教育方面,要堅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制辦公中學為主的方針,把流動人口子女入學工作納入流入地義務教育總體規劃統籌安排;在改善居住條件方面,要考慮農民工的居住需要,在符合城市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前提下,集中建設面向農民工的集體宿舍;在社會保障方面,根據農民工最緊迫的社會保障需求,堅持分類指導、穩步推進,繼續推進農民工參加工傷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逐步解決農民工的養老保障問題;在衛生醫療和計劃生育服務方面,要在國家規定的傳染病防治、兒童預防接種、婦幼保健、計劃生育等方面,向流動人口提供與戶籍人口同等的免費服務等。
  王太元教授&&,我們的改革一定要步子走得慢一點。讓別的部門配套快一點。等他們的配套好一點,我們的改革再加快一點。把所想到的社會福利一項一項列出來,一點點解決。“我們的20年改革只有一條路,就是剝離戶口本與背後好處之間的關係。以前捆是錯了,現在就是要砍掉。砍掉不是説不給你,從戶口本上砍掉,該分到哪個領域就分到哪個領域。”

    [大家談] 戶籍不是問題的關鍵

  記得幾年前搬家,照例請的搬家公司。來的是幾位四川籍的農民工,個個精瘦,卻都很有把子力氣。到中午時,請他們幾位到樓下的小飯館吃了個便飯。飯桌上,大家聊天,知道了不少他們生活的情況。我問他們,“假如別的都不變,允許你們把戶口遷入北京,你們來不來?”他們都説“不來”,原因是“北京生活費用太高了,養不活一家人。”
  前些日子,我的一個南方親戚來電話,説是他的一個親戚,過去是從農村遷到城鎮的,現在老了,已經退休。聽説好像可以把戶口遷回原籍,再轉成農業戶口,他想這樣辦。但人家鄉里不給辦,他因此找他的親戚,看能否幫他托託人。我十分地不解,問為什麼。他説,人家鄉里怕他的親戚要土地,而後者也確實是奔這個去的。
  記得早些年間看到過有社會學家説,土地是農民最後的也是最可靠的保障。改革開放之前,城裏人幾乎無一例外地被鄉下人所羨慕,因為他們有“鐵飯碗”可端,儘管那碗裏盛的可能只是清湯寡水。現在的情況已經變了,工人可以下崗,白領可被裁員,老闆也可能破産,總之,除了公務員,其他哪還有多少端著“鐵飯碗”的人?在這種時候,有的城市居民羨慕農民手裏還有塊地,就不奇怪了,以至於有城裏人還想把戶口遷到鄉下去。不過,按照現在的政策,即使他遷到鄉下也不會再分到土地。所以,現在的城裏人,儘管有城市戶口,但如果沒有其他的社會福利,真還不如有塊地的農民。而農民需要城市戶口,所看重的也並不僅僅只是戶口,而是戶口所附帶的諸如孩子的教育權、不受歧視的就業權,同工同酬的權利,得到同樣勞動保護的權利,再就業的權利及各種保障的福利等等。這才是問題的關鍵。如果只是落個戶口,其他的問題不解決,那就會流於形式,好在我們看到,此次隨同戶籍一併解決的至少有子女的教育“納入流入地義務教育總體規劃統籌安排”。
  此次解決流動人口戶籍問題以“有穩定職業和固定住所”為前提,是有道理的,正如前面的例子所描述,城市生活需要相當的費用,這是由市場所決定的,也是戶籍問題的市場門檻。這次改革應該是戶籍改革的第一步。所謂“城鎮戶口”所包含的背後的利益,恐怕不會“一蹴而就”,但我們堅信,此次改革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也堅信政府會從實際出發,有重點分步驟地持續推進這一改革。

  網友之聲
  ■ 對在城市中工作十幾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打工者來説,戶籍改革絕對是個好消息。希望這次的戶籍改革能夠邁大步,促進人口正常流動,保障公民遷徙自由並依法享有公平公正的權利義務。

  ■ 離開家鄉到外地謀生的流動人口,已經在異鄉常年生活,已經不折不扣地成為居住地的納稅人,他們在納稅方面與本地居民並無二致,理應享受政府提供的一切服務。

  ■ 解決城市有穩定職業流動人口戶籍問題,賦予他們和本地居民一樣的權益,不光具有現實意義,能夠彰顯一個地區的文明程度和體現政府的執政水平,而且在經濟方面會産生促進作用,比如為城市吸引人才和資本。期待著這項改革能盡快行動起來。

  ■ 有穩定職業者都包括哪些人?我在廣州居住生活做生意已經20年,比在自己家鄉居住的時間還長,可以落戶口當然是我最大的期望,但不知像我一樣的個體從業者算不算有穩定職業?

  ■ 在我們這個城市有很多人是有穩

  ■ 定工作的,如果給他們解決了戶籍問題,會不會造成大規模的外來人口遷移進來?會不會給城市公共設施和管理帶來壓力?父母們為了給孩子落戶上學,會不會出現“高考移民”現象?

  ■ 現在社會流動大,有很多人都期待著來城市工作。給有穩定職業流動人口解決城市戶口問題會不會使某些人造成這樣一種預期:只要是找份工作長時間住在城市裏,就能給落戶。這會不會造成城市就業難和住房緊張問題?

  ■ 什麼才叫有穩定工作?會不會出現把符合條件的門檻抬得高不可攀,只有極少數人符合條件?避免這些,解決流動人口戶籍問題的相關規定一定要公平合理。

  ■ 有些問題解決不了,推動“戶改”就難逃“換湯不換藥”的困境。例如我所在的城市雖然在戶口形式上都統一為“居民戶口”,但由於缺乏配套措施支撐,一到落實具體政策和福利時,差別常常就浮現出來,教育、社保、醫保等諸多配套政策難以到位。這些問題該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

  ■ 希望地方部門和官員在實施戶籍改革時有放眼全國的胸懷和法治觀念,不要只看重地方利益和眼前利益,拖延改革進程。

  ■ 實行長期居住地戶籍制是改革的第一步,買房在一地住了多年,還是暫住人口,豈不笑話。

  ■ 戶籍制度帶來社會待遇差異是可以的,但這個差異應該由市場形成,比如找不到工作、沒有固定住所自然不可能有戶口,也就沒有本地居民的社會待遇,這種差異是可以有的,但不應由政府主導,否則利益性就很明顯。

  ■ 戶籍改革應實行戶口與居住地一致的政策,哪有住房戶口便應在哪。

  ■ 應以長期駐地作為依據,取消戶口中附加的其他條件,如就醫、上學等應與戶口脫離,而以常住地為依據。

  ■ 似乎戶籍制度不改,一切無法談起。實際上,即便戶籍制度不做大的調整,決策者也大有可為,比如,在國外,社會福利保障常常有短期居住和長期居住之分:在美國,一個人從一州遷移到另一州,無論遷移是暫時還是永久,都能享有一些基本的福利,如免費義務教育、醫療服務等。但在某些方面,暫時遷移和永久遷移有所區別,例如,美國各州的公立大學對在本州居住兩年以上的學生減收學費,而剛從外州遷入的學生則無法享受這種待遇。
  (據新華網)

  背景鏈結
  一、 公安部:逐步解決城市有穩定職業流動人口戶籍問題。
  將流動人口納入當地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體系統籌考慮,深化服務和維權措施。
  具體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在子女教育方面,要堅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制辦公中學為主的方針,把流動人口子女入學工作納入流入地義務教育總體規劃統籌安排。在放寬落戶政策方面,要逐步地、有條件地解決在城市有穩定職業和固定住所的流動人口的戶籍問題。

  二、 公安部黨委委員、副部長張新楓在11月20日召開的中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2007年第二次全體會議上,代表中央綜治委流動人口治安管理工作領導小組匯報工作情況時指出,流動人口服務與管理的機制及基礎工作不斷加強、流動人口服務和管理網絡逐步健全,服務水平顯著提高、流動人口維權力度明顯加強……
  此外,目前各地已建立流動人口和出租房屋服務管理站(點)五萬餘個,聘用專(兼)職協管員20余萬人,並鼓勵流動人口加入當地基層黨、團組織和工會、婦聯等群眾組織,引導流動人口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

  三、 日前,北京市規劃委向社會公布了《北京市“十一五”時期重點新城發展實施規劃》,北京地區高校應屆畢業生只要受聘于新城的高新技術企業,可直接辦理北京常住戶口,不受進京指標限制。(5月22日《京華時報》)

  四、 新華網雲南頻道10月25日電(記者王研)雲南省公安廳24日發布新聞:雲南將改革現行戶籍管理制度,取消“非農業人口”、“農業人口”的“二元制”戶籍登記管理模式,實行“一元制”的戶籍登記管理模式。此外,這次改革放寬了購房落戶條件,取消了以前落戶條件中關於購房金額、購房時間、“二手房”等的限制;將按實際居住地登記戶籍關係;建立城鄉統一的戶籍登記管理模式。應該注意的是,這次改革不等於取消了“農業人口”、“非農業人口”存在的事實,只是改變了戶籍登記模式。(據新華網)

  相關稿件
北京五年內將逐步疏解約20萬舊城區人口 2007-11-21
趙沁平:流動人口子女上學以就讀"公辦"為主 2007-11-21
我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銳減 2007-11-16
中國城市化將降低人口生育率 2007-10-24
我國有7.2億農業人口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2007-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