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電産品將如何領航中國的外貿?
    2007-01-29    龔震    來源:經濟參考報

    機電産品指的是所有機械和電氣設備及其零件、配件、附件的總和。産品包括飛機、火箭、船舶、汽車以至電燈泡和螺絲釘等。
    機電工業是我國工業的第一支柱,涉及機械、電子、汽車、輕工等行業,目前國內生産廠家達10萬戶之多。我國機電工業長期受到國家政策的重點扶持和保護,近些年發展迅速,市場前景趨好,特別是加入世貿後的5年,機電工業更是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海關資料顯示,上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的10年中,中國外貿增長主要是靠輕工産品和紡織品服裝來支撐的;從90年代中期到2006年這10年,則主要靠機電産品的增長來支撐,我國外貿順差的70%是由機電産品實現的。從1994年到2006年,機電産品已連續13年成為我國第一大類出口商品,在很大程度上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巨手。據海關統計,2006年我國機電産品出口5494.4億美元,增長28.8%,比當年我國總體出口增速高出1.6個百分點,佔到當年中國出口總額的56.7%,比上年提高0.7個百分點。其中機械及設備出口1866.2億美元,增長24.7%;電器及電子産品出口2274.5億美元,增長32%。
    但是,我國機電行業長期沿襲“兩低”的粗放型增長模式,機電産品在三個“依賴症”的困擾下,出口之路難免步履沉重。
    “兩低”,即國內機電工業整體水平偏低,主要以勞動密集型産品為主,正在興起的高新技術産品幾乎都不具備與國外同類先進産品相抗衡的能力;國內機電企業規模效益低,重復建設嚴重,生産能力大大超過市場需求,如彩電、汽車等許多行業的生産廠家數量,我國均居世界第一。
    三個“依賴症”是指,我國機電産品出口貿易方式過分依賴加工貿易,佔比超過七成;貿易主體過分依賴外商投資企業,有3/4的機電産品出口是由外商投資企業完成的;貿易市場過分依賴傳統國家和地區,對亞洲、北美洲和歐洲三大市場出口合計佔比達到90%以上,順差主要來自香港、美國和歐盟,逆差主要來自台灣、韓國和日本。
    這些“病灶”的長期交互作用,已在“中國機電”的出口肌體中産生了五種“併發癥”:
    一是企業以擴大規模、搶佔市場為主旨的低價競銷嚴重,無序的內部競爭使企業出口數量增長未帶來利潤同步增長。我國已經成為全球彩電、計算機、手機和DVD生産大國,截至目前,我國機電産品出口數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共有37種,可“量增價跌”似乎已成為我國出口産品的必由之路,製造大國無法分享到更多的利潤。數據顯示,中國彩電利潤僅為1.7%,而且多個型號的平板電視利潤出現負值。
    二是出口企業數量眾多但出口品種單一,出口産品結構失衡且出口市場分散。以汽車工業為例,目前國內汽車出口企業達到1175家,比世界其他國家汽車出口企業數的總和還多,而我國年出口10輛汽車以下的企業高達669家,出口1輛的企業有204家,出口目的國(地區)則有180多個。從出口結構來看,德國汽車和成套散件出口占機電産品的份額為21%,日本、韓國和法國均達到了19%,加拿大更是高達35%,而我國僅為2.6%。
    三是貿易摩擦加劇,一些優勢産品被迫退出傳統市場。中國的彩電價廉物美,原來在歐美市場很暢銷,但自從被歐盟徵收高額反傾銷稅後,現在已完全退出了歐盟市場。而在“彩電風波”中,歐盟選擇的代替國是新加坡,可新加坡人力成本是我國的20倍左右,所以很容易使我國企業蒙受不白之冤。中國的自行車,在歐洲、加拿大、南美市場均被反傾銷,現美國正在立案調查。南美的中國自行車市場已告喪失。
    四是貼牌出口占絕對主導地位,渠道受控於人。2005年,作為中國DVD出口領頭羊的廣東省共出口DVD1.07億台,其中以貼牌形式為國外品牌做加工貿易的産品為1.02億台,佔出口總量的95%。“兩頭在外”也就意味着兩頭受制於人,我國DVD産業的迅速衰退給家電産業乃至整個機電工業上了沉重的一課。
    五是缺乏核心技術、技術標準和質量認證,知識産權糾紛不斷,“交學費”成為跨國大鱷對國內機電行業的“必殺技”。由於缺乏核心技術,國內企業不得不將每部中國製造的手機售價的20%、計算機售價的30%、數控機床售價的20%至40%支付給國外專利持有者。
    我國機電産品出口苦中求生,艱難前行,雖然取得了驕人的業績,自身也已傷痕纍纍,這種粗放型增長如果得不到根本性改變,我國企業將付出高昂的資源和環境代價,對外貿易的可持續增長也難以為繼。為此,建議:
    首先,我國機電産品必須走自主品牌出口和自主創新之路。不能只想著賣産品,而不重視售後服務,不能“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搞品牌蒸發,因為一個品牌如在國外市場上失敗後企圖二次崛起,遠比第一次艱難。而對於象裝備製造業等關係國計民生的基礎工業,應放棄“以市場換技術”的幻想,不能讓“指令性合資——連年虧損——外方擴股——中方難以為繼——中方被迫轉讓股權——外商獨資——外方壟斷市場——中方品牌消亡”的怪圈循環演繹。
    其次,國家和企業都必須有機電産品出口戰略。國家戰略、區域戰略、産業戰略和企業戰略,“一個都不能少”,要從前瞻性的角度,整合內外部資源,在市場中尋找準確的發展定位,遏制盲目出口現象,否則只能是國際市場的過客。
    第三,嚴格出口産品質量和功能檢驗。雖然目前我國機電産品出口基本定位於低端産品,但不能是低質産品。有訂單不等於有市場,有市場也不能當試驗場,必須將自己的産品功能做適合進口國國情的改進。
    第四,促進機電産品出口,還需加大進口。擴大機電、高新技術産品進口,有利於增強企業競爭力、促進貿易平衡,更有利於為擴大出口創造一個相對寬鬆穩定的國際市場環境。
    此外,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中國機電産品在環保方面尚有欠缺。歐盟環保指令對中國機電産品出口的消極影響將逐步顯現。歐盟環保指令是指《關於廢棄電氣、電子設備的指令》及《關於限制在電氣、電子設備中使用某些有害物質的指令》。前者於2005年8月生效,後者於2006年7月生效。“兩指令”要求製造商承擔産品回收、處理、循環再利用及其相關費用的責任,促使製造商在設計産品、使用材料時考慮環保因素,盡量減少污染。兩項指令涉及十大類機電産品及其20萬種規格。指令將對中國機電産品出口造成很大影響。悲觀預計甚至稱,這將使中國對歐盟的出口量減少三成至八成。國內企業應加緊開展對這兩項指令的對策研究,狠抓産品質量、使其達到國際標準,國家層面則應建立相應的法律保證體系和研發技術、資金支持機制。
    2006年,在我國機電産品出口額已位於世界第三位(居美國、德國之後),可以預期,隨着汽車、大型機械和設備出口能力的增強,我國機電産品出口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作者單位:蘇州海關)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