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問題頻出 責任究竟該由誰負?
    2006-12-11        來源:經濟參考報

    由於上海市場的“多寶魚事件”及香港的“鱖魚事件”,使很多市民對魚類安全的信心受到一定影響,魚市較為低迷,交易量和價格都出現了下降。但同時,大閘蟹、蝦類及一些海産品交易仍呈現購銷兩旺的態勢。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編者按 “福壽螺撂倒人”還歷歷在目,“紅心鴨蛋”、多寶魚、鱖魚事件又接踵而至,更不用説一直以來存在的病豬肉、瘟雞肉、激素菜、洗衣粉油條……食品安全“事故”頻出,問題究竟出在哪個環節?如何才能有效堵住有毒有害食品繼續流向餐桌的渠道,給老百姓一個最起碼的身體健康保障?本報與新華網為此聯手展開討論,現將部分網友的意見和相關採訪及有關背景呈現給讀者,以期促進全社會對這個問題的進一步深入思考。

網友之聲:網友熱議:我國食品安全由誰來把關?

記者調查:記者暗訪北京批發市場 食品仍存在安全隱患

大 家 談:我國食品安全:請紮緊制度“籬笆”

專家觀點:沈巋:食品安全監管權限應該更集中

          陳君石:不能靠運動解決食品安全問題

背景鏈結:餐飲業存在5大衞生安全問題

    資質問題: 餐飲企業無證經營現象普遍。
    原材料問題: 進貨渠道混亂,不到衞生部門指定的定點單位進購放心原材料。
    包裝運輸問題: 一次性包裝做二次使用,一次性餐用具或舊包裝回收再用等。
    生産問題: 許多小型餐飲企業生産場地的衞生情況令人擔憂。
    監管問題:由於餐飲業發展迅速,而監管部門的力量遠遠不夠,導致出現管理真空。餐飲業涉及的範圍較廣,負責衞生管理的政府部門不少,但政出多門,容易出現管理不到位的情況。(據新華社)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