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單純就國發10號文件字面上的要求而言,此輪樓市調控3個多月,正如中房協副會長朱中一所説,遏制房價過快上漲的目標已基本實現。國務院文件沒有明確提出,調控必須令房價下降,更沒説要下降多少。
我看到媒體後來採訪朱中一,他還是堅持不宜&&新的樓市調控政策。很多網友罵他,質疑他究竟是代表誰説話。這真是冤枉了朱副會長。他是中國房地産業協會的副會長,不是房奴協會、也不是無房者協會的副會長,他當然要為其協會所組合的企業利益説話。 不過,決策部門顯然沒有接受朱中一的建議。據説北京市正在制定《商品房預售資金監督管理暫行辦法》,這對於資金已全面收緊的地産商,無異於雪上加霜。我也注意到,朱副會長更正説,媒體誤解了他的意思,他本意是要讓原有調控政策落地,調控不能放鬆。 雖然我不同意朱副會長立論的理由和依據,但我也認為,與&&更多的調控政策相比,貫徹實施既有的調控政策更為重要,能嚴格貫徹實施國發10號文件就很好了。 當前最主要的還是貫徹以嚴格限制二三套房貸款為核心的信貸控制政策以及加大土地供應的政策、土地增值稅清算的政策等。 地方政府最有作為的是土地供應政策。但現在許多地方政府紛紛捂緊了土地口袋,惜售。因為地價確實在下跌,敢出手的地産商也不多。我勸這些地方還是看得長遠一點,即使地價一降再降也要堅決完成土地供應計劃,否則2011年以後由於供求緊張給房價傳導的壓力更大,那時的市長會更被動。同時我也要勸資金尚有餘力的地産商,要趁低點多拿點土地。聰明的地産商,總是比別人快半拍。 我最看不懂的是土地增值稅清算效應。國稅總局6月3日發出通知,土地增值稅東部地區省份預徵率不得低於2%,中部和東北地區省份不得低於1.5%,西部地區省份不得低於1%。而此前預徵率普遍僅為1%,包括萬科(000002,股吧)等上市公司均據此計提。但奇怪的是,房地産上市公司並未對此作出強烈反應,中報也鮮有提及。此項調控措施對它們失效? 目前來看,信貸控制政策做得還不錯。京滬深杭各大商業銀行停止發放第三套住房貸款的消息傳出那天,我問同事:國務院10號文件不是早已規定了麼?同事説:文件説的是“可”,而非“必須”。銀監會現在口頭通知這四個城市將“可”變成“必須”。也許還不晚。 幸好銀行今年已部署全面控制信貸流入樓市。2008年以來尤其是2009年,已有天量資金潛入房地産。公開數據是,2009年新增信貸9.59萬億元,其中房地産開發貸款和住房消費貸款1.98萬億元,佔20.9%。而主流經濟學家估計,4萬億政府投資中相當一部分也流入了房地産。更別提鉅額而分散的民間資金了。銀行信貸、政府投資、民間資金(包括大量灰色資金),倘若縱容這三股資金在樓市裏騰涌,它們足以將現在的房價再翻個個兒。 房地産調控調整了這些資金的預期,但這並不等於它們就消失了,正如調控未能消滅住房剛性需求一樣。一旦嗅到機會,這些潛伏的海量資金就會立刻捲土重來,推動房價快速上漲——什麼樣的機會?調控放鬆的時候。所以,樓市調控絕不可放鬆,如果要加一個時間,那就是3年(本屆政府任期內)。 地方政府理應體會中央政府調控樓市的良苦用心。舉個例子,調控以後,地價下跌,而各地建設保障房的任務又很繁重,地方政府都喊沒錢。情急之下,主管部門甚至不惜違法,允許全國28個城市動用住房公積金來建保障房。為什麼説它違法?因為《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只允許將公積金增值收益用於“建設城市廉租住房的補充資金”,將廉租住房的適用範圍擴大為保障房,明顯違法。 如果説調控一放鬆,房價就反彈,那麼2012年後呢,總不能永遠調控吧?樓市政策大都是一年一變,2012年以後的事到時再説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