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孰高孰低不應變成“羅生門”
    2010-08-18        來源:南方都市報
    成品油價格備受各界關注。近日,針對網上流傳“國際油價下跌國內油價卻反升”等説法,國家發改委價格司有關負責人表示,將2008年6月與目前的國際、國內油價作對比,要充分考慮國家宏觀調控和稅費改革兩方面因素,才能得出客觀、準確的結論。
  顯然,發改委對此番油價“漲快跌慢”的評議持否定態度。此前,坊間與主管部門圍繞油價的爭議早已有之,只是成品油定價是否準確遲遲難有定論。導致這一尷尬局面的根源在于,國內成品油市場競爭並不充分,看似縝密的成品油定價公式實際上卻導致了價格杠桿失靈。    
  事實上,廣大車主近期的直觀感受是油價“漲得快,跌得慢”。更有細心的網友統計發現,從2008年6月至今年6月,油價上漲7次、下降4次。現今,國際油價重回兩年前75美元每桶的價位,而國內油價每噸卻漲了2630元。對此,發改委解釋稱這是一種誤解。主管部門認為,現行的成品油價格機制始自2008年年底。如果從那一時期為計算起點,國際市場原油從每桶45美元左右震蕩攀升至目前的75美元左右,累計漲幅近70%,而同期國內油價經過十次調價後累計漲幅不超過30%。    
  爭議雙方在自定義的時間范圍內各執一詞,讓國內成品油價格的合理性成為了一道“羅生門”。由于測算價格的“溫度”標準不同,一個在講華氏溫度一個在講攝氏溫度,那麼張飛與李逵自然難分武功高下了。其實除了二者在時間標準上自説自話外,這種將國內、國際油價進行簡單對比的方法本身也是疑問重重。以中美兩國為例,中國汽油稅約是全美平均水準的兩倍,而國內的運輸成本也較美國高出約一倍。既然成品油價內稅費與成本大相徑庭,那麼直接對比國內外油價則難免有失偏頗。更進一步講,國內外油價的形成機制也相去甚遠。國際市場油價的影響因素甚多,不僅包括正常的能源消耗,還包括國家戰略因素、地緣政治變化、石油儲備調節,以及投機資金的炒作等多個方面。而我國油價則是依據一套既定公式決定,具體而言,國內成品油價格是以海外三地的原油價格為基礎,再加上煉油企業的合理成本後得出。以此觀之,國內外成品油價格的形成機制迥異,判斷國內油價高低還應從本地市場的供求著眼。    
  需要提及的是,主管部門當下推出的“定價公式”雖然在表面上讓油價調整有章可循,實則卻給石油巨頭提供了“穩賺不賠”的制度保護。首先,由于資訊不對稱,究竟如何算是煉油企業的“合理成本”,外界根本就不得而知。既然這部分成本可以全部計入價格由消費者買單,那麼石油生産企業也就失去了提高工藝,繼而控制成本的內在動力。其次,海外三地市場的價格波動成為了國內成品油定價的基礎,但現實中國內煉化企業所使用的原油只有不到一半來自于海外,另外一大半則來自于國內的自採原油。而海外採購原油與國內原油成本相去甚遠,當下國際原油價格為60美元/桶,國內的石油開採成本不過每桶6到8美元而已,這就給石油巨頭坐享高利潤回報埋下了伏筆。以此而言,盡管國內外油價高低的確難以直接比較,但是既有價格形成機制的現實弊病確實是不爭的事實。
  行政部門不應該以“時間技巧”來規避公眾的質疑,一味維護而不是改進價格機制並不符合科學發展的邏輯規律。既有定價公式讓石油巨頭有了“多生産多營利”的目標,以至于國內煉油産能過剩局面延續。數據顯示,2009年國內新建煉油産能3700萬噸,總産量達2.6億噸,高于去年的成品油消費量2.07億噸;而今年預計又將新建3150萬噸煉油産能。一方面是成品油市場供過于求的局面未有緩解,另一方面卻是以公式而定的油價攀升。成品油領域市場與行政雙重力量的碰撞難免會激起坊間熱議。回顧歷次油價調整,“降價無人喝彩、漲價則批評連連”成為了慣例。平息坊間質疑的關鍵在于,減少行政幹預,為成品油市場注入競爭活力。當然,成品油當屬國家戰略物資,其價格漲跌對GDP等宏觀經濟數據有著直接的影響,行政幹預不可能立即放手。但這並不意味著當前高度壟斷的供給格局就應該一直延續下去。在“新36條”政策的指導下,如果能有更多的民企邁入石油領域,那麼必將會激起一池春水,讓傳統石油巨頭感受到競爭壓力。屆時,廣大消費者的聲音將會得到更多關注與尊重,成品油市場才會上演真正的供求博弈。    
  在競爭充分的環境下,國內成品油價格的合理區域在哪裏,國際市場與國內市場價格的真正差異是什麼,市場將能夠給出讓人信服的答案。
  相關稿件
國內油價不存在“漲快跌慢、漲多跌少” 2010-08-17
[書評]誰解油價波動之秘密 2010-08-09
國際油價回落農産品價格普漲 2010-08-09
油價後市走向市場分歧大 2010-08-04
基本面提供支援 油價繼續高位運作 201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