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大國不代表是GDP強國
    2010-08-17    作者:葉檀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以美元計,中國二季度GDP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這是裏程碑,但並不能證明中國已經完成強國富民的目標。
  環球矚目中國經濟,當然是好事,説明中國經濟已經成為撬動全球經濟的杠桿。
  面對大增的GDP,我們應該保持足夠的清醒。GDP總量説明很多問題,有時候什麼也説明不了。曾任經合組織經濟部主任的麥迪森,被譽為當代最偉大的經濟歷史數據考證與分析專家,他出版了 《中國經濟的長期表現》,對于中國近代以前的GDP有估算。為了盡量減少匯率和通貨膨脹等因素對統計真實的經濟規模的影響,採取了購買力平價的計算方式,並創造出 “1990年國際元”作為衡量經濟總量和每人平均收入的單位。
  按照麥迪森的測算,從17世紀末到19世紀初,中國在經濟上的表現相當出色。從1700年到1820年,中國的GDP不但排名世界第一,在世界的比例也從22.3%增長到32.9%,人口從佔世界總量的22.9%增長到36.6%。但是,從清朝初期以後,我國GDP一路下滑,相應的,對于全球的貢獻也越來越小,最後成為經濟萎縮體。
  但中國的每人平均GDP不佔優勢。按照另一位研究中國古代GDP的先驅貝洛赫的研究成果,1840年中國每人平均GDP下降到206美元,同期英國為447美元,法國為310美元,日本為l78美元。麥迪森的估算要樂觀得多,按1990年美元不變價格計算,中國每人平均GDP在西元元年和l000年為450美元,1300年~1820年為600美元。但無論如何,每人平均GDP的下降是不爭的事實。
  中國的每人平均GDP一直是軟肋,持續到現在。按照購買力平價衡量,中國國內生産總值早就超過日本,但中國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僅為大約4000美元,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左右。
  中國的GDP增長大多是外延式增長,是人口與投資擴張的結果,農業時代是農耕區的擴張與精耕細作,而在工業時代是投資與産出擴張的結果。如今投資的邊際效率越來越低,拉動一個GDP需要的投資增量數倍于改革之初。打個比方,如同一輛急速行進的大車,靠單個投資引擎驅動,規模與慣性衝力越來越大,所需要的投資量越來越大。
  中國GDP增長是數量型經濟體主導的結果,在轉向品質型經濟體的過程中,必須有代表經濟品質的數據,提示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所付出的代價。
  有的代價是不可逆的,比如環境污染、長江源頭的沙漠化、黃河源頭的水枯竭,還有越來越極端的氣候、遭到嚴重破壞的古跡……所有這些都在提醒我們,中國的GDP增長,以強有力的行政權力為先導,以資源枯竭、環境污染與貧富差距為代價,支付了高昂的成本。某些地方兩位數以上的GDP增長,扣除環境成本、人員安置的成本、毀壞的財富,則經濟增長將下降一半以上。
  強調中國經濟所面臨的高昂成本與制度轉型的困難,不僅可以讓我們少一些由片面的數據所養成的虛妄的傲慢,靜下心來仔細思考什麼樣的發展方式對于中國經濟的未來是有利的,還可以彰顯中國是負責任的大國,只有對本國的前途、本國公民的福祉、本國的環境負責的政府,才可能對國際事務負責。憑借這份擔當,中國不僅能夠引領全球經濟的步伐,還能夠塑造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很不幸的是,從清初開始,中國的經濟體量在全球領先,卻沒有為全球貢獻更多的主流文化與科技成果。隨著經濟萎縮,文化也隨之萎縮,伴隨農耕文明的是對于先秦典籍鑽牛角尖式的解讀。在中國重回全球第二之際,中國不僅要成為全球經濟的領先者,理應以中西方文明的結合,向全球展示中國具有重塑全球文明、為全球文明提供全新動力(310328,基金吧)的能力。
  擁有全球最多的人口,作為第二大經濟體,意味著中國面臨的壓力會越來越大。
  壓力主要表現在匯率、開放度與碳排放。
  中國對美的順差與歐、美的出口戰略衝突,人民幣匯率會成為貿易摩擦的引線,不時點上火咝咝作響。西方從來沒有停止中國開放資本市場與政府採購市場的要求;而在極端天氣威脅人類生存之際,碳貨幣總有一天會成為主流。
  考慮到所有這些成本,把這些成本公之于眾,既是誠信所需,也是降低中國壓力、恢復中國經濟真實原則上的必須之舉。

  相關稿件
歐元區第二季度GDP或增0.7% 2010-08-10
大摩料香港二季度GDP增5.8% 2010-08-09
張玉臺:我國今年GDP增速將在10%-11%左右 2010-08-09
單位GDP能耗 2010-08-09
上半年單位GDP石油石化降耗最大 201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