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經進入一個“爭戶口”的時代
    2010-08-06    作者:黨國英    來源:南方都市報

    我上周在南方都市報發表關於戶籍制度改革的評論(7月30日《戶籍制度改革本來不是難事》)後,聽到一些議論。有朋友似乎認為,戶籍制度改革其實很難,認為我的議論是紙上談兵。這真叫做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忽悠。看來有必要再議此事。
  記得早些時候還是在南方都市報上,我發表一篇評論,表明不贊成浪漫主義的戶籍制度改革辦法。什麼是浪漫主義的戶籍制度改革?形象地説,就是在現階段,例如一個貴州深山老林裏可能沒坐過汽車的人,來到北京,在立交橋下住了一晚上,第二天到北京某派出所報了戶口,第三天得到了廉租房,且租金由政府支付,再幾天內其他北京市民應有的社會保障接踵而至。這樣做的理由,如一些朋友所説,北京是全國人民的北京,而不是北京人的北京。但我認為這樣的改革看起來很美,其實很不靠譜。這才是紙上談兵的浪漫主義改革。
  如果按浪漫主義的改革意見,別説改革很難,簡直就可以説不可能。歷史上我們設計人口管理制度已經犯了錯誤,需要一個過程來糾正,而糾正錯誤不能靠“革命”,只能用漸進改革的辦法。北京人碗裏有肉,貴州山民碗裏有土豆,解決平等問題的辦法不是把北京人碗裏的肉夾給貴州山民,而是政府和山民一起努力,逐漸讓山民碗裏增加肉。如果夾了北京人碗裏的肉,最終是大家都沒有肉吃。所以,浪漫主義要不得。
  反對浪漫主義的戶籍制度改革辦法,不是説戶籍制度改革就很難。漸進改革的辦法就不難。這次重慶戶籍制度改革就是漸進改革的辦法。還是那句話,重慶能做,別的城市也能做。我看北京、上海也可以學重慶。農村轉移到城市的勞動力,並不都是幹粗活的,大約有20%是比較富裕的個體戶、企業管理者和技術工人,他們多年在城市納稅,孩子在城市讀書,有了自己的住房,這些人的戶口落在城市,有什麼難的?説實話,要這些人落戶,恐怕其中還有些人不願意。隨着全國社會保障制度和居住制度(核心是住房管理)改革的深入,大城市落戶的條件還可逐步簡化降低,直至形成一個全國性的無行政門檻的戶籍管理制度。門檻總會有的,但應該是經濟性的門檻,例如住房價格就可以是一個門檻。
  戶籍制度改革起碼先要形成一個穩定的制度設計,最終就是要把它作為一個人口管理的基礎性制度,並為其他社會管理制度的運行提供服務。我國的戶籍信息和人口分佈的實際情況相關程度很低,戶籍制度的功能嚴重扭曲,給國民經濟管理帶來的正面作用少,負面作用大。這個制度再不改,實在説不過去。好在是有的地方政府行動快,促使堅冰被打破。我看,哪改得早,哪就有更大的發展機遇,道理很簡單,就是中國已經進入一個“爭戶口”的時代。那些把自己的戶籍當做金蛋蛋攬在懷裏一點也不放的地方政府,終將在經濟發展中落到後頭。
   中國改革內容很多,當然各有其難度。改革的根本難題是調整中央和地方的關係、勞動和資本的關係以及國家和社會的關係。這三者每一方面要改到位都不容易。這才是改革的困難所在。至於漸進式的戶籍制度改革,的確不是什麼難題。中國人的智慧在這些枝節問題上遭遇滑鐵盧,實在是不應該。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