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不該花卻不得不花的錢
    2010-08-05        來源:晶報
    世界著名數學家丘成桐8月3日在山東大學所作學術演講中&&,中國應該重視基礎科學人才的培養,加大對基礎科學的投入。丘成桐認為,培養基礎理論人才所需要的費用並不高,比起購買工程設備動輒數千萬美金來説,培養一個理論數學家或理論物理學家,每年只需要10萬-20萬元人民幣。他説,“一個教授年薪10萬-20萬,培養1000個教授的花費跟中國所有高校校長請客吃飯的錢加起來差不多。” 
  在網友對這條新聞的評論中,我看到不少帖子這樣説:學校不請客,連水電都沒有,看你還搞什麼數學和物理。我不認為這是為校長們開脫,而説出了當前辦學的一些實情。現實中,學校校長的請吃,有不少是亂花錢、搞擺場,但有時確實不能歸為亂花錢,而是不該花、卻不得不花的。 
  歸納起來,高校“不該花、卻不得不花”的錢大概有以下幾類:首先是“跑部錢進”的開銷——高校的大部分辦學經費來自政府部門,一部分是政府部門按人頭撥付,一部分則是通過項目立項撥付,在當下,通過立項撥付部分必然需要學校搞好與政府部門的關係,而就是按人頭撥付部分,與政府部門的關係好壞,也關係到是否及時撥以及會不會剋扣的問題。 
  其次是迎接評審、評估的開銷——為了獲得好的結果,往往每一次評估、評審,高校都會組織專門的機構(包括聯絡組、材料組、宣傳組、會務組),十幾個人至少耗上一到兩個月,整個評估、評價,不包括增添硬體設備,單專家的評審費、工作人員的工資、會務費,就是幾十上百萬。類似的開銷,還有評獎、報獎、申報課題的公關等等。 
  此外,還有接待兄弟院校拜訪的開銷,搞好與社會各界的關係的開銷。不過,這些開銷相對於“跑部錢進”,迎接評估、評審的開銷來説,只是毛毛雨。而且,在高校內部,在校領導班子層面,對於用到“跑部門”、迎接評估和評審中的開銷,是意見高度一致的:這些錢必須得花,花這些錢就是“投資”。花得好,政府部門撥得多,對學校還是有利的。 
  “不該花、卻不得不花”的錢,在一些高校,每年可能不下1000萬。這些開支的存在,是由於畸形的教育撥款機制、教育評價機制和高校缺乏依法辦學環境所致。我國教育撥款不是嚴格按照教育預算進行,教育經費分散掌握在有關政府部門手中,撥多少、怎麼撥,由政府部門説了算;我國教育評價實行官方評價(行政評價),而非社會評價、專業評價,而官方評價的結果,又關係到政府撥款…… 
  要節省這些開支,將辦學經費真正用到辦學之中,必須改革我國的基本教育管理制度。日前頒布的國家《教育規劃綱要》明確教育評價要走社會評價和專業評價之路,如果推行這一改革,將一定程度減少高校在這方面的開銷。但《教育規劃綱要》卻依舊沒有明確國家教育撥款機制,沒有建立合理的高等學校法人治理結構,所以縱有輿論的批評,我國高校在未來還會存在不該花卻不得不花錢的問題。 
  至於高校領導鋪張浪費的“亂花錢”,則需要通過校內民主管理、財務透明來加強治理。而這也受制于“不該花、卻不得不花”的錢的存在,因為有太多不得不花錢的地方,所以“亂花錢”就搭上了“便車”,而這些錢有不少花在了政府部門上,所以政府部門對於高校公開辦學信息,尤其是財務透明,也就並不緊盯。所以,這必須通過改革進行系統治理。
  相關稿件
中國人才之困:不及格的大學 2010-07-19
有大師講課的學校才叫“大學” 2010-07-14
清華大學中國創業者訓練營迎來首批350名學員 2010-07-13
唐駿學歷門:西太平洋大學不能授博士學位 201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