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元暴跌和經濟持續失穩的兆頭,已促使中國政府在調整人民幣匯率問題上採取一種更為謹慎的態度。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歐元暴跌給中國提供了一個提高匯率靈活性的絕佳機會。中國應立即行動,而不是等待危機消退。而或許會讓許多人感到意外的是:中國首先應該讓人民幣貶值,而不是升值。 過去,中國政府一直不願屈從全球壓力,讓人民幣升值,因為既然市場認定人民幣在可預見的未來會升值(即便是漸進式升值),一旦升值,將刺激投機性資金的流入。據估計,過去10年,每年流入的資金中,大概有20%至40%是押注人民幣升值(要麼是穩步升值,要麼是通過一種有節制的方式)的“熱錢”。這些熱錢的涌入,加大了讓人民幣進一步升值的壓力,並造成了一些中國本已窮於應對的負面結果。 這些破壞性後果包括流動性過剩以及低於期望水平的利率——在此影響下,投資(尤其是房地産投資)會被推升至不可持續的水平,資産價格出現重大崩盤的可能性也有所加大。北京和上海的房價顯然過高,而需求卻有增無減。儘管過去一年許多樓盤的售價翻了一番,租金卻裹足不前。由於業主等着“高拋”,大量房屋仍然空置。出於這些考慮,中國不應鼓勵單向押注匯率升值。 關於人民幣匯率存在兩個問題:一是人民幣的幣值,二是其靈活性。不管傳統看法如何,實際上首先解決後一個問題,比為前一個問題頭疼更為重要。採取一種靈活的匯率機制,將讓中國及其它各國獲益更大。 人民幣與美元挂鉤已將近2年,而自去年11月起,歐元兌人民幣匯率已下跌近20%。鋻於歐洲市場對中國(乃至整個東亞地區)的重要性,人民幣兌歐元的大幅升值為中國提供了一個機會,開始允許擴大人民幣的波動區間。中國官員已公開暗示,將允許這種情況。剛開始的時候,由於歐元區眼下的動蕩,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可能會下降幾個百分點,然後再掉頭攀升——這會讓許多人感到意外。 中國的關鍵目標應該是形成更具彈性的匯率機制,對升值還是貶值不帶有任何先入為主的偏見。自從中國2005年打破人民幣盯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度,人民幣開始了穩步而漸進的升值,直到2008年8月,人民幣重新與美元挂鉤。 在此期間,一條不成文的規則是:每年的升值幅度不超過6%至7%。一旦超過7%,就會助長過度的資金流入,因為在考慮到不同金融中心之間的利差、以及跨市場轉移資金的交易成本後,投資者又把握獲得誘人的回報。即使這3年人民幣的升值幅度約為20%,但資金持續流入,人民幣升值壓力仍未減弱。 隨着過去兩年升值壓力的不斷加大,市場觀察人士猜測,需要調整的幅度,要遠高於漸進式升值的6%至7%。不過,中國政府仍堅決反對任何大幅或突然的調整,並不願朝未必會解決問題——實際上,可能會讓情況更糟——的方向,再次啟動漸進式升值。 問題仍然存在:如果人民幣匯率由市場來決定,那麼未來5年,人民幣是會升值還是會貶值呢?人們普遍認為,由於中國持續呈現貿易順差,並擁有鉅額外匯儲備,人民幣肯定會升值。然而,儘管人民幣匯率缺少變動,但隨着通脹加速、要求大幅提高實際收入的壓力增大、加之房價持續上漲,中國的競爭力已開始受到侵蝕。對於中國政府而言,最具挑戰性的問題大概要算勞動力市場面臨的壓力。這一點從華南地區備受關注的罷工事件中可見一斑——從本質上講,這些事件與其説反映了中國勞動力的短缺,不如説反映了當離家更近的地方出現同樣有吸引力的機會時、新一代民工不願遷移的現狀。 還有一點值得關注:由於現行的資本管制,大多數中國家庭和企業很難將資金轉移到國外。許多人仍不認為,在其它國家擁有資産可能會更具吸引力。但隨着中國人在考慮投資選擇時越來越老練,轉移資産時越來越靈活,與其它任何一國擁有大量資産的人一樣,中國人將通過把資金轉移至國外,更為迅速地實現資産多元化。謹慎地對資産進行多元化投資,可能意味着“基於市場”的人民幣可能會逐漸走弱、而非走強。未來幾年,人民幣匯率是一件誰都説不準的事兒——情況也本該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