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再融資必須處理好的幾重關係
    2010-06-12    作者:譚浩俊    來源:上海證券報

    今年看來將成為銀行融資的高峰年。
  有援引來自銀監會大型銀行再融資座談會的消息説,監管層已批准工、建、中、交這四家大型上市銀行再融資,總規模為2870億元。儘管有的銀行融資方案可能發生變化,但各家銀行再融資的規模不會改變。與此同時,浦發、興業、華夏、中信等銀行也都提出了融資計劃,規模也都在100億以上。
  現在的問題是,再融資雖然可以暫時化解銀行的風險,但如果處理不好,也會帶來一系列問題。就目前的實際情況而言,筆者認為,必須處理好這樣幾個方面的關係。
  4月CPI雖然沒超出預料,但傳遞出的通脹信號仍十分強烈,證券市場表現尤為明顯。如果今年繼續保持信貸投放的高速增長,那就會對通貨膨脹産生強大推力。因為,按照銀行的一貫做法以及目前對銀行高管的考核機制,只要“不差錢”,所有銀行都會想方設法、不計代價、不考慮風險地把錢“花”出去。因此,處理好銀行再融資與防止通貨膨脹的關係,是必須認真考慮的一項工作。
  眼下,房地産新政正在發力,房價也正在得到控制。銀行大規模融資以後,會不會再次成為開發商的堅強後盾,為開發提供強大的資金支持呢?或許,有人認為,在對開發商提供信貸支持方面,監管部門已經對此提出了明確要求。但是,在遏制産能過剩、控制高污染、高能耗等方面,監管部門不也是對銀行提出了很多要求嗎?結果又如何呢?所以,銀行大規模融資以後,怎樣處理好與房地産新政的關係,是個巨大考驗。
  金融危機發生以後,中央在積極應對金融危機衝擊、實現“保增長”目標的同時,也及時提出了加快經濟結構和産業結構調整的要求。但從目前的實際情況看,經濟結構和産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十分緩慢,尤其是鋼鐵、水泥等行業。在銀行大規模融資以後,如何保證銀行按照國家經濟結構和産業結構調整的要求去放貸,監管部門又如何監督銀行,還是一個大問號。
  就銀行目前的實際情況而言,銀行並不完全是真的資金緊張,而是信貸結構和資産結構嚴重失衡。因為,去年的天量信貸,絕大多數都給了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國有企業和開發商,而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民營企業、農村經濟組織等獲得的信貸支持相當有限。在這樣的信貸結構下,銀行對經濟的促進作用就很難發揮,經濟復蘇的基礎也很難牢固。因此,大規模的融資完成以後,銀行能否給實體經濟以最大力度的支持呢?如果銀行繼續按照現在的經營思路,繼續把信貸資金投向政府融資平台、國有企業、開發商,那麼,融資不僅不能化解銀行的風險,反而會對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

(作者單位:江蘇省鎮江市國有資産監督管理委員會)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