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經濟參考報》報道,儘管國家三令五申禁止統一徵訂教輔書,但依舊未能斬斷教輔資料伸向學生的撈錢“黑手”。本應乾淨的義務教育産業,正面臨着被蠶食和破壞的巨大危機。 早在2001年6月,新聞出版總署、教育部關於印發《中小學教輔材料管理辦法》的通知第三條規定:禁止將一切形式的教輔材料編入《中小學教學用書目錄》,禁止任何形成的強制搭售、徵訂行為。從此以後,教育部幾乎每一年都要聯合其它部委下發一次禁止任何單位或個人進校統一徵訂教輔的文件。這再次驗證了一個常識,凡事一旦到了“三令五申”的地步,也就離“管不了”不遠了。 諷刺的是,各地教輔書“統一徵訂”現象肆虐背後正是行政力量的推動。一方面,教育管理部門憑藉行政壟斷,將教輔材料進入學校的權力牢牢控制在手中,更方便地實現部門乃至個人的權力尋租;另一方面,則是通過“被自願”的方式,讓學生和家長封口,順利地規避了法律和政策風險。 以行政力量為代表,一個流水線般的“教輔”利益鏈浮出水面。其中包括省教育廳下屬的教輔編寫和出版機構以及最為關鍵的發行部門。可以説,這是最無恥的一條利益鏈,因為在這條利益鏈上的每一個人都可以稱得上是教育工作者,然而他們卻用傳播知識和文明的雙手大把地撈錢。 混亂的教輔市場,不僅掏空了家長的錢包,最大的危害還在於對中小學生構成了雙重傷害。其一,這些只為瘋狂逐利而炮製出的教輔材料,很難有什麼質量可言,其二,進一步加劇了中小學生的課業負擔,使得減負陷入了“越減越重”的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