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圍村不可等閒視之
    2010-05-18    作者:華維    來源:人民日報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蘇軾筆下這美麗的田園風光,如今在農村不少地方已經大打折扣甚至不復存在。由于垃圾處理設施和機制沒有及時跟上,各種垃圾得不到相應處理,我國農村多數地方仍然是“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垃圾圍村現象已是一道亟待破解的難題。
    垃圾圍村不僅是威脅農村人口健康的“隱性殺手”,也嚴重影響農業生産環境。比如,地膜殘留在土壤裏,不僅破壞了土壤結構,而且影響了作物對水分和養分的吸收,造成作物減産。據農技專家測算,如果所用地膜的46.2%殘留在土壤裏,可使當年土壤含水量減少4.7%-4.9%,糧食減産15%。同時,隨處直接傾倒垃圾和垃圾滲出液的流入,還將導致水體污染;而垃圾中有機物的發酵廢氣也時刻污染著周圍的大氣環境。
    垃圾圍村對農村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同樣,城市也無法逃脫。農村環境污染正在影響著城裏人的“菜籃子”、“米袋子”和“水缸子”的安全。
    “白色垃圾”、農藥殘留等經年積累的毒素,導致土壤成分和結構發生變化,對土壤中生長的植物産生污染,從而進入食物鏈。不管是農村人還是城市人,都將因此而深受其害!曾聽有菜農稱自己“種的菜都是每天拿到市場去賣,自家人根本不吃”,非常吃驚。菜農不吃自家種的菜,糧農不吃自家産的糧,養殖戶不吃自家養的魚的現象應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關注,不可等閒視之!
    抬頭看藍天白雲,低頭見碧水綠地。保護好田園風光僅依靠政府撥款是遠遠不夠的。在今年3月召開的全國兩會上,許多代表、委員提出對農村垃圾要有組織地進行管理、處置。有代表提出,政府應制定具有指導性、權威性的“十二五”全國生態環境建設中長期發展規劃,特別是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發展規劃,把農村垃圾長效管理納入各級領導幹部任期目標,列入幹部年度績效管理評價體係中。
與其先污染再治理不如防患于未然。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水資源與環境專家李佩成説,“一份污染過的水得用八至十倍的水來稀釋它。治理污染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當然,這需要長時間的宣傳和教育來改變人們的習慣。”
    在農村,環境意識相當薄弱,多數農民沒有養成保護環境的生活習慣。應加大宣傳和教育力度,使廣大幹部群眾逐步提高對生態環境建設的認識;改變消費方式,號召村民盡量減少日常生活垃圾,提倡使用那些能夠在短時間內自然降解的塑膠薄膜和垃圾袋,減少白色污染。
可喜的是,眼下一些地方正在開展農村生態創建活動,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通過創建環境優美鄉鎮、生態村、生態家園,帶動廣大農民參與到環保中來。只要我們多管齊下,標本兼治,廣大農村就會變垃圾圍村為處處田園風光,就能走出一條“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發展道路。

  相關稿件
廣州垃圾分類還缺公共預算 2010-03-26
垃圾焚燒怎樣公示才算“資訊透明” 2010-03-18
垃圾處理費調高 應先公開賬目 2010-03-16
世界第八大陸:垃圾島 2010-03-11
生活垃圾瞬間變煤炭 201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