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價走高“拷問”通脹管理
    2010-05-06    作者:張立偉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日前,中國各地普遍出現了農産品價格持續性上漲的局面,尤其是雜糧和蔬菜,被稱為“發高燒”。輿論一般把便於儲存的雜糧、辣椒、大蒜等價格的暴漲歸之於投機資金的炒作,而將蔬菜價格幾乎翻倍的行情怪罪於天災,即倒春寒導致蔬菜産量的下降。而事實上,漲價的不僅是農産品,水果、奶粉、生活用紙等都已紛紛上漲。
  從供求關係看,近年來收入不斷增長的農民開始放棄種菜,這持續的增加了商品蔬菜的需求,而西南乾旱、東北低溫等部分地區氣候災害,使得當地蔬菜供應減少,也成為供需緊張的一個原因。與此同時,由於城市高端需求膨脹,迅速提高的雜糧、有機蔬菜等綠色食品消費吸引大量産業資本介入,加之中國氾濫的流動性在産能過剩的條件下,尋找任何可以投機炒作的機會,農産品産業化程度加深。中國傳統的農産品供需格局被打破,農民進入需求端,高端需求暴增以及供給方的産業化意味着農産品領域面臨結構性巨變。
  但是,這些理由無法解釋蔬菜在短期內普遍的大幅的上漲現象。我們認為,真正推動蔬菜價格上漲的是成本提高,這包括化肥、農藥等生産成本,也包括運輸、儲藏成本,更重要的是,因為全國性的地産價格上漲,帶動了人工成本、攤販攤位費用與房租價格的上漲,是一系列價格因素的綜合體現。以人工為例,第一季度,中國勞動力市場求人倍率達到1.04,即每100個求職者有104個空缺崗位可供選擇,各地只能提高工資以解決“民工荒”。據統計,今年以來,江蘇、浙江、廣東、福建、上海、天津、山西、山東等地陸續調整最低工資標準,調整幅度都在10%以上,一些省份超過20%。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透露,今年還將有20個省份計劃調整工資標準。生活成本提高推動工資上漲,而提高工資無疑也繼續加大通脹壓力。
  在中國的CPI統計中,33%的權重是食品,而在食品類商品中,豬肉佔據了較大的比重。由於在過去幾年政府以高額補貼鼓勵養豬,截至今年3月底,全國生豬存欄超出正常存欄2100萬頭,過剩導致了豬肉在過去幾個月持續陰跌,因此,CPI看上去較為溫和,顯然與生活實際不符。然而,下半年中國CPI可能承壓,因為養豬業持續虧損可能逼迫養殖戶提前出欄,使得下半年或現豬肉短缺現象。再加上西南大旱以及東北、華北低溫天氣,今年稻米、小麥(資訊,行情)産量或受影響。中國社科院曾預測,2010年糧食生産價格上漲率可能超過5%,進而帶動農産品價格總體上漲4%。
  供需關係、耕地減少、氣候因素、商業化程度,尤其是實施調整收入結構的戰略等因素,促使中國農産品價格面臨重估。目前的成本推動型價格爆發,主要與中國流動性過剩有關,而不可能歸之於輸入性因素。中國為應對危機而採取的寬鬆貨幣政策,導致截至3月底M2餘額高達65萬億元,同比增長了22.5%,高於GDP增速10.6%,從歷史經驗看,這種氾濫的流動性會形成通脹。
  因此,去年以來,資金恐慌性的涌入了樓市避險,釀成泡沫。但是,隨着打壓地産、股市大跌,流動性開始向各種可炒作的商品和資産轉移,與工資、農産品價格上漲以及資源價格改革一起,構成通脹漩渦。我們認為,只有釜底抽薪式的緊縮貨幣才能防止未來通脹風險,而不是寄望於産能過剩的理由、CPI數據的溫和來製造物價穩定的幻覺,因為對通脹的漠視就是鼓勵恐慌,製造更大的價格混亂。
  相關稿件
菜價連年漲,都怨天災? 2010-05-05
菜價一毛不漲,財政不能一毛不拔 2010-03-25
千里菜價追蹤 2010-02-22
南方降雪天氣未明顯影響菜價 2009-12-28
雨雪天氣由北移南各地菜價漲落不一 2009-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