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自從央行微調貨幣政策以來,市場就一直籠罩在加息的恐懼當中,各種各樣的傳聞和猜測時刻考驗着市場脆弱的神經,央行下一步的動作似乎成為中國經濟和中國股市走向的決定性因素。加息真的如此可怕嗎? 加息預期來源於央行政策的突然轉向和通脹壓力的逐漸增大。CPI在去年11月份轉正之後,僅用一個月時間便攀升至接近2%的水平,之後的幾個月,雖説數據沒有繼續上升,但業界普遍預期通脹已經成為現實的壓力。研究機構紛紛調高了對全年通脹水平的預測,並以此為依據將加息時間的預測大大提前。 通脹是一把雙刃劍。在適度的範圍之內,保持一定水平的通脹有利於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這種通脹被稱為溫和的通脹。根據經驗數據,通脹低於3%,通常可視為比較健康的通脹。在溫和通脹期間,生産者可以增加企業的收入,擴大利潤空間,有利於形成生産的良性循環。對於消費者來説,溫和通脹也不至於對購買力造成很大損失,而且收入增長可以對衝通脹壓力。 在我國應對全球經濟危機衝擊的過程中,銀行體系向實體經濟領域注入了大量的流動性,充裕的流動性成功抵禦了通貨緊縮的衝擊,經濟得以在較短的時間內企穩回升並重新走上快速增長的軌道。適度的通脹預期對於拉動經濟增長是有益處的,正是因為通脹的這一優點,西方發達國家通常採取通脹目標制的方式,將通脹目標設定在2—3%的水平,使通脹既可以發揮正面推動作用,又不至於使幣值産生較大波動。 市場對於溫和的通脹完全沒有必要緊張,真正需要擔心的是溫和通脹是否會轉化成惡性通脹。從2008年四季度開始,銀行系統通過信貸方式向實體經濟注入了大量的流動性,鉅額流動性對刺激經濟效果明顯,但同時也留下了隱患,貨幣政策有理由對此保持充分警惕。根據貨幣主義的分析框架,過量的貨幣供應必然在未來的某個時間帶來通貨膨脹,為了防止通脹發生,貨幣當局需要在適當的時機回收流動性。從這個意義上説,加息只是早晚的事情,而且早加息的效果要好於晚加息。當然,加息也要考慮全球流動性過剩導致的全球貨幣政策協調問題。 格林斯潘曾經是美國人的英雄,當年為了挽救“九一一”之後的美國經濟,格林斯潘率領下的美聯儲多次下調聯邦基金利率,但在美國經濟重新復蘇之後且資産泡沫比較明顯的時候,美聯儲沒有及時回收流動性,最終釀成了後來為害美國和全世界的金融危機。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