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搞貿易保護將砸自己的腳
    2010-04-22    作者:葉檀    來源:京華時報
    市場對匯率極度敏感,到了一日數驚的地步。
  就在官方發布“我國2030年初步實現貿易強國目標”報告的同一天,有媒體稱商務部副部長鍾山&&中美間已就匯率等問題初步達成協定。19日商務部澄清,此報道不實,鍾山並未做上述&&。但短短一天時間,這篇不實的報道已在全球市場引發廣泛關注。
  人民幣匯率絕不僅僅是個經濟熱點議題,更是未來中國經濟最重要的一項改革:如果人民幣匯率由市場決定,則意味着人民幣資本可以徹底自由流動,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中國經濟結構性轉型已成功。目前,人民幣匯率無法達成國際化目標,此時匯率大幅波動是不利的。
  穩定的匯率由路徑依賴所決定。我國走的是外向型經濟發展之路,這就意味着匯率須保持一定程度的穩定,以方便製造企業尋找到穩定的預期。日韓等國外向型經濟之路都選擇的是穩定的匯率體系,待製造業升級成功後才進行匯率改革。如果一開始就允許匯率大幅浮動,那外向型之路不可能成功。
  中國製造業正在産業升級的關鍵階段,末端製造業産品下降而機電類産品出口上升,但無論是哪種製造業,均未掌握定價權。也就是説,中國較為低端的經濟結構無法承受匯率大幅上升。我國大部分製造業的利潤在2%到5%之間,人民幣匯率若大規模上升將消除中國製造業的轉型空間。
  從理論上來説,製造大國匯率上升可降低美歐等國的貿易逆差,可讓全球經濟恢復平衡。但該理論消解了不同經濟體的經濟優勢,無法落實。每個經濟體都有自己的主要出口品種,不能想象讓美國成為中國這樣的低端製造品出口大國,而中國向歐美出口奢侈品。如果歐美各國打破封鎖,向中國出口高科技與高端製造品,他們的貿易逆差絕不會像今天這樣觸目驚心。中國低端製造品佔據全球市場,説明中國在該領域成本低而效率高,而歐美各國根本無法達到中國這樣的製造效率,甚至東南亞也很難與中國競爭。
  歐美非常清楚這一點,提出匯率問題是逼迫中國在其他市場問題上讓步,比如擴大QFII份額,允許更多的外資進入中國金融業,使歐美的金融機構可通過境內外套利獲取中國發展的紅利。
  當然,人民幣匯率不升,歐美可通過不斷的貿易保護來提升中國出口産品的成本,直至最終中國産品無成本優勢可言。那歐美大搞貿易保護怎麼辦?那他們一定會砸傷自己的腳!
  首先,對中國提起貿易保護是在與本國消費者作對,其次是與全球經濟結構作對,其三,中國也可發起“雙反”調查。
  中國製造業已形成完整的全球産業鏈,中國處於較低端的位置,日德等國處於中游,而澳大利亞、巴西等國是資源提供者。今年3月,中國出現難得的貿易逆差,其實早在2003年,日本、印度、韓國、東盟和我國台灣省合計已讓我國出現逆差達954.4億美元。大亞洲地區的貿易自成體系,而我國基本處於逆差,只是對歐美順差。美國對人民幣匯率的壓制是對亞洲製造既成格局的壓制,損害的是亞洲各國的利益。如果中國在壓力下貿易額大幅下降,全球的經濟鏈條就會斷裂,從巴西到日本,全都與中國經濟一起下沉,最終歐美也難以獨善其身。
  談判談的是雙贏,即形成全球經濟體展現各自優勢的貿易模式,美國出口高科技産品,德日等國出口高端製造品,中國與東南亞等國出口低端製造品,澳大利亞等國出口資源。如果整個大調整,就會出現經濟大斷裂。當然,産業可以也應該升級,當産業升級大致完成之時,也就是中國匯率需要大變革的時期。
  短期貿易逆差只能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不可能持久,中國無法應對長期貿易逆差。
  而貿易摩擦又是雙輸。自2004年加拿大首次對中國燒烤架産品發起“雙反”調查以來,截至2009年11月,中國已先後遭受“雙反”調查37起,連續15年成為全球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連續4年成為全球遭受反補貼調查最多的國家。不過入世9年之後,中國近日也首次對來自一些國家的進口産品進行“雙反”裁定。如商務部公告稱,決定對進口自美國和俄羅斯的取向性硅電鋼(即取向電工鋼)徵收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
  為了避免雙輸,各主要談判對手終將會坐到談判桌前,預計最終各方都會做出讓步。
  相關稿件
世貿組織:金融危機未引發貿易保護主義浪潮 2010-03-05
豐田召回門背後的貿易保護影子 2010-02-04
阿根廷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保證54萬人就業 2010-01-12
薩繆爾森與貿易保護主義 2009-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