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10-04-20 作者:鄧聿文 來源:上海證券報 |
|
|
央行等九部委日前聯合下發金融支持文化産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提出開發適合文化産業特點的信貸産品,加大有效的信貸投放,推動多元化、多層次的信貸産品開發和創新。 在現代社會的發展中,文化作為商品和服務進入市場,已具有越來越大的經濟價值。文化産業作為一種以創意為源頭,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的綠色産業,也越來越受到各國的重視。對中國來説,要成為一個有影響的,對世界做出較大貢獻的全球大國,必有賴於文化産業的大發展,大繁榮。同時,文化産業的發展過程本身,對推動經濟結構調整、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緩解文化産品供需矛盾和結構性短缺,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都起着重要作用。所以,鼓勵金融為文化産業輸血,大力改善文化産業發展的金融環境,以提高文化産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十分必要。 應該説,文化産業近年來在國家的大力扶持下,得到了比較快的發展。統計顯示,2004年至2007年,全國文化産業增速在17%以上,比同期GDP增速高出6至8個百分點。2009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不少傳統産業增速放緩甚至負增長,文化産業卻逆勢上揚。尤其是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正在迅速形成規模不等、風格各異的文化創意産業基地,文化産業已經成為這些地方重要的産業之一。 但毋庸諱言,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文化産業的發展差距依然不可小視。文化産業總體水平不高,對整個國民經濟的貢獻及影響,遠遠低於美、日、韓等國。好萊塢僅一部《阿凡達》創造的電影票房收入,就超過中國去年生産的所有電影的産值。特別是,文化貿易逆差的現象仍未得到根本改變,文化産品和服務出口渠道還比較狹窄,我國輸出的文化産品價格還遠遠低於引進的同類産品。 考察中國文化産業仍很落後的原因,不能不與我們在文化領域長期沒有打破計劃體制的藩籬有關。雖然這些年來我國文化領域也在探索改革之路,但由於文化部門的制度改革與産業改革相對封閉,往往是在行業和部門內翻來覆去,自我修補,因此很難獲得開創性的大思路。同國內成熟的經濟行業和高科技行業相比,我國文化産業在總體決策、産業管理、運作方式、人才引進及先進技術應用等方面都存在相當大的差距。 之所以如此,筆者以為,是因為長期以來我們過分看重文化的意識形態功能,而輕視文化的服務和娛樂功能,致使文化産業領域的規制十分嚴格,進入門檻很高,民間資本的進入受到很大限制,也使得文化領域開放風險比經濟領域要大,改革相對更加謹慎。從而,不得不依靠政府有形之手去推動、主導文化産業的發展。而文化産業是一個最需要發揮個體獨特性與創造性的行業,純粹由政府主導的發展,可謂與這一特性相悖。 這當然並不是説在文化産業的發展中不需要政府的支持,而是強調這種支持不能變成政府的獨家壟斷。以融資為例,實踐證明,發展文化産業要高度重視金融杠桿的作用,充分發揮資本運作對於産業增長的推動作用,尤其要通過各種有效手段,推動大批中小企業轉軌,進入文化産業的創業過程。這本身就是一种經濟增長方式的創新。但由於文化産業的發展需要大量資金,風險比較高,企業特別是私人企業一般在初期承擔不了高額的創意投入,有些企業儘管可以投入,但考慮到風險因素,也不願意投入。所以,在發展文化産業的初級階段,需要有大量的政府投入。 現在的問題是,一方面,政府的金融支持尚未到位,例如,證券市場對文化産業的對接和服務還相當薄弱。目前我國A股市場的文化産業類上市公司(包括IPO上市和借殼上市)僅19家,為A股上市公司總數的1%,其市值僅佔全部A股總市值的0.6%。另一方面,政府在很長時期裏成為唯一的投資主體,雖然後來有所放開,但其他類型企業無法公平地分享文化資源,企業之間的競爭性很不充分。壟斷必然會導致低效率,不利於整個産業的發展成長。 因此,文化産業要大發展、大繁榮,根本的問題是要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考慮到文化産業的發展特性以及中國的實況,總的原則是,政府既要積極有為但又不越位。政府的職責,主要是制定政策法規,加強對文化發展方向、總量、結構和質量的宏觀調控,做好引導、扶持和服務工作。至於配置文化産業資源,則交由市場去做,如果民間資本大規模進入,文化産業自然會成為一個競爭性強的領域。 在中國這個文化産業增長最快、市場最大的國家,如何通過金融、産業政策的引導以及資本市場的作用,打造在國內外兩個市場具有高度競爭力的文化企業和文化産品,是中國政府的使命。留給我們的時間已經不多,要敢於打破各種傳統束縛,將文化創意與商業模式結合起來,創造出生機勃勃的文化生産力。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