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全球第二,虛大還是實大
    2010-04-01    作者:童卉欣    來源:經濟參考報

    中國企業聯合會會長王忠禹日前在北京舉行的2010年全國企業管理創新大會上説,2009年中國製造業在全球製造業總值中所佔比例已達15.6%,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工業製造國……
  過去30年,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取得了很大成就,中國製造功不可沒。但總體而言,我們企業的成功主要集中在非主流領域。在主流行業和主流市場,我們至今還沒有取得面上的突破。
  以玩具加工業為例,一個芭比娃娃在美國市場上的平均價格約為9.9美元,而製作這個芭比娃娃的中國企業只能拿到35美分加工費。中國企業所依賴的是相對低廉的勞動力和原材料成本,對外的競爭力也只是低成本帶來的價格優勢,所以只能依靠大批量生産,以薄利多銷來賺取不多的加工費。
  此外,還應當看到,一些發達國家的製造業産值之所以下降,在於轉移污染的考慮。近年來,包括歐盟和美國在內的發達國家,一方面在抑制溫室效應的鬥爭中充當表率,另一方面,卻將資源能源消耗大、污染嚴重的大部分産業轉移到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比如根據聯合國的報告,現在全世界每小時大約産生4000噸電子垃圾,其中有相當一部分被運到了中國,僅美國一國每年就要把近60%的電子垃圾出口到中國。這些電子垃圾少量被回收利用,為我們的製造業産值做了“貢獻”,但更多的則被廢棄,對國內環境造成了非常嚴重的污染。
  著名經濟學家郎鹹平曾打過一個比方,“發達國家的産業與金融資本聯手佔據着全球整個産業鏈的高端。在這兩隻‘禿鷹’強有力的控制之下,中國製造業每次通過浪費資源、破壞環境,辛辛苦苦創造一美元價值,同時就要為美國創造九美元的財富。我們越拼命地流血製造,它們就越加富有,而這兩隻‘禿鷹’的控制力量也就更強。”這個比方並非危言聳聽,它其實是提醒我們,“全球第二”看起來很美,但實際上,中國製造“大而不強”,僅僅是虛大、肥大而已。
  筆者認為,中國製造必須奮起背水一戰,從“禿鷹”的利爪和尖喙中搶奪産業鏈超限戰上的生存空間——通過整合産業鏈上下游資源,從簡單加工向自主研發、品牌營銷等服務環節延伸,創新商業模式,提高産品附加值,實現生産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如此,中國製造“全球第二”的盛名,才會名至實歸。

  相關稿件
兩面看“中國製造”成世界第二 2010-03-29
中國製造附加值有待提高 2010-03-12
滙豐看好中國製造業前景 2010-03-02
韓國人不滿日本朝日啤酒是“中國製造” 2010-02-05
“中國製造”走出去投資:東盟結碩果 201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