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遠未到慶功的時候
    2010-04-01    作者:曾德金    來源:經濟參考報

    吉利收購沃爾沃,可謂中國民營企業海外收購的大手筆,也幾乎贏得了國內外媒體的滿堂喝彩。比利時首相萊特姆甚至將此次收購稱為全球化的典範。
  但是,吉利遠未到慶功的時候。遠的不説,六年前上汽集團並購韓國雙龍汽車失敗一事,已經成為中國企業海外並購案的標準反面教材,數十億投資打了水漂倒在其次,業界同仁的鬱悶很長時間都緩不過勁來。
  很多人都在希望,素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精神的李書福,能夠一掃上汽並購雙龍案的晦氣,幹出點活脫亮堂的精氣神來。但是,吉利的全球化之路才剛剛開始,道阻且長。
  先從技術上來説,沃爾沃這一品牌在安全和環保方面的高技術含量為世人共睹,這是李書福對沃爾沃志在必得的重要原因。但是,技術光買來是不夠的,“蛇吞象”的同時也給“蛇”帶來消化上的麻煩。如何盡快吸收並最終掌握沃爾沃的核心技術,此乃吉利面臨的挑戰之一。
  其次,吉利可能遭遇財務風險。整個並購項目需要資金27億美元,其中一半左右來自海外的融資。經濟學家馬光遠為吉利算了一筆賬,要使目前尚處於虧損狀態的沃爾沃扭虧為盈,吉利還需要投入16億到20億美元流動資金。應用經濟學博士喬梁不無擔憂地對吉利的財務鏈條&&了憂慮:“收購是要拿出真金白銀的,希望吉利自己能解決資金問題,而不是把這種融資風險轉嫁給地方。”
  再次,吉利的汽車文化和管理體系與沃爾沃存在差異。吉利的汽車文化與沃爾沃的汽車文化儼然不同,一個散發着“農村青年”氣息,另一個則保留着歐洲豪華名車的高貴血統,二者的不同“基因”將會影響優良“混血兒”的順産。戴姆勒總裁蔡澈在回顧和克萊斯勒10年合作經驗時曾説,車型和技術上的融合其實非常容易,但文化上的巨大隔閡是阻止雙方走得更近的關鍵。
  在管理上,沃爾沃是一個擁有80多年歷史的老牌汽車品牌,是一個本身就很成熟的企業,與吉利在管理的理念和模式上都有相當大的不同。今天的吉利員工儘管來自幾十個國家,包含不同國籍和不同宗教信仰,但這並不能説明他們就完全有條件、有能力與沃爾沃合併得嚴絲合縫。畢竟,文化各有各的特點,差異也各有各的不同。吉利打算借鑒並購澳大利亞DSI公司的經驗,尋找出一種好的管理方式,但這也有待時間的考驗。
  最後,是如何處理好與各國政府及工會關係問題。暫且不論吉利的整個收購行動尚需獲得美國、中國、瑞典和歐盟相關監管機構的批准,完成收購之後如何處理與外國政府的關係、特別是工會的關係,還是個難題。同時,在評估海外的政治經濟風險方面,也尚需做很多功課。
  所以,對吉利,我們還是應該給予更多的期待和鼓勵,而不是盲目的喝彩。

  相關稿件
吉利收購沃爾沃僅僅邁出第一步 2010-03-31
為什麼騰中購馬失敗 吉利購沃爾沃成功 2010-03-30
瞄準公車市場 吉利版沃爾沃想取代誰? 2010-03-30
吉利收購沃爾沃能得到什麼 2010-03-30
為什麼是吉利“娶”了沃爾沃 2010-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