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着我國出生人口基數的下降,特別是隨着18歲到22歲適齡青年數量的減少,某些高校,特別是某些民辦學校和獨立學院離破産可能不遙遠了。”全國人大代表、武漢大學校長顧海良最近對記者&&,中國某些高校的破産危機並非聳人聽聞。 對於大學,除了被形容為“象牙塔”和“放飛浪漫青春”之地外,在國人心目中,它是個再穩定不過的地方。國人向來重視教育,衣可以少穿,飯可以少吃,孩子的教育卻不能耽誤,大學更是非上不可。現實中,考不上大學的落榜生、復讀生不少,無人問津的大學卻是鳳毛麟角。 既然大學供不應求,僧多粥少,即便是名不見經傳的三流民辦院校,也同樣不缺生源,人滿為患。企業可能因為産品缺乏需求和市場而倒閉,大學卻不必擔心缺乏生源,“破産”這個詞根本不在人家的詞典裏。一句“鐵打的大學,流水的學生”,更是説得形象生動,都“鐵打”的了,還有啥能撼動呢?從這個角度來看,武漢大學校長顧海良有關“未來十年某些高校將破産”的預言,即便不是無稽之談,至少也有些聳人聽聞。 的確,放在國內大學擴招仍在繼續、圈地基建更是如火如荼的背景下,明明人家勢頭正旺,還處於上升期,這個時候,説人家面臨“破産”,假如不是有意唱衰,恐怕也屬杞人憂天。不過,大學産業化的確曾經是個“錢多、人傻、速來”的事,近年來的大學擴張,更使得中國擁有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不過,教育的發展其實本有其規律,一口吃不成個胖子”。君不見,為了擴大招生規模,幾乎所有的大學都在搞圈地運動,圈地多的大學往往被認為更有發展後勁和潛力,而圈地規模小的大學,就連校長都要被扣上“無能失職”的帽子。筆者曾經去過一些大學的新區,其圈地規模之大,不僅學生覺得不方便,就連老師也同樣看不懂,一些學校甚至加足馬力大幹快上得搞了多年基建,卻還沒有開發到預計規模的1/10。 國內大學的發展不僅存在着盲目的産業化和規模化,更不乏魚龍混雜的無序局面,而這一切不僅在透支着大學教育的質量和聲譽,更加劇了大學泡沫化的程度。事實上,近年來,一些地區的一些高校已經出現了生源危機,放在未來十年大學適齡群體還將大幅減少的背景下,“大學破産”恐怕絕非聳人聽聞。 當然,正如顧校長所言,大學破産,民辦學院和獨立學院,無疑首當其衝。既然如此,大學破産至少還和絕大多數的公立大學無關。不過,有國家財政在那兒撐腰,公立大學當然沒有説倒就倒的道理。然而,公立大學並不意味着大學製造的所有窟窿國家財政都有責任去堵,畢竟,國家財政是納稅人的錢,投在公立大學上是否划算,顯然也需要算賬,從本質上説,不能善用財政投入的公立大學,國家財政同樣應該破産清算,而不應繼續任其吸金。無論如何,是泡沫就必須破裂,這個時候,“大學破産”的警告顯然已不是一個遙遠的傳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