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祉指數"可期待,"幸福感受"難平均
    2010-03-10    作者:錢夙偉    來源:新京報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吳曉靈8日&&,全國人大財經委正在調研全新的政府評價體系——福祉指數。(3月9日《第一財經日報》)

    福祉指數,包括居民生活、生態環境、社會環境、公共服務共四個方面,其中涵蓋收入與消費、收入分配、健康狀況、環境治理、環境滿意度、安全感、政府治理(政府廉潔、司法公正等)、義務教育、醫療衞生、社會保障、公共設施等44項指標。這與一些地方政府單純追求GDP增長相比,顯然增加了“民生”的分量。
    其實,所謂福祉,也就是幸福、利益、福利,這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種感受。所以,“福祉指數”裏面主觀指標多達15項,據稱“這一設置是為了能夠對客觀情況和主觀情況都有所反映。”
    因為對於幸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實際上,生活在同一座城市裏的市民,從收入頗豐的白領,到下崗失業的低保戶,也有不同的幸福要求,又因為各項物化的指標可以取平均值,幸福的感受卻不能平均,因此,“福祉指數”,尤其需要注重各個居民個體的感受,並不是一個增長速度就能涵蓋的。
    因此,“福祉指數”評價體系之下的政府工作,既需要從宏觀着眼,又要從微觀入手,既寄希望於城鄉經濟社會文化水平的整體提升,又必須注重關乎民生的每個細節。這於官員,理所當然地提出了更高的執政施政要求。
    當然,如果沒有一定的壓力,福祉指數,不可能成為官員們的自覺追求,也不可能形成合力,最後只能成為紙上談兵。顯然,只有與官員的績效挂鉤,這一科學、規範的政府評價指標體系,才有望産生相應的激勵作用。

  相關稿件
財政收入高增長當轉化為民眾福祉 2008-01-18
帶薪休假紙上權利如何變為現實福祉 2007-12-18
大多國家管控藥價顯示:藥價穩定事關百姓福祉 2007-04-23
呂祖善:發展必須為民謀福祉 2007-03-08
貸款呆賬核銷關乎災區群眾福祉 2008-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