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不穩定的製造業“回流”
美國不應提早慶祝“製造業回流”
    2010-03-08    作者:肖汶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過去的十年是美國製造業哀鴻遍野的十年,近兩年的金融危機更是削減了將近兩百萬的製造業就業機會。以汽車製造業為支柱産業的密歇根州常年穩坐失業率第一的寶座,曾經輝煌的製造業中心一蹶不振,而面對工會工人的演講已經成為歷屆總統候選人必須接受的挑戰。
  在這樣的一片悲觀情緒中,從2007年開始的製造業回流美國成為難得的亮點。很多公司意識到在跨國運輸、庫存協調和質量控制方面的成本遠遠高出人力成本上的節約,從而決定縮短戰線,把生産線放回美國。美國媒體兢兢業業地報道着大大小小的回流事件,通用電氣總裁伊梅爾特甚至在底特律發表演説,希望重振美國製造業,力爭把製造業佔總就業的比例從10%提升到20%以上。通用電氣似乎也這麼做,它將在紐約州的斯克內克塔迪(Schenectady)蓋一座生産高密度電池的新廠,並在德州的路易斯維爾建新廠生産混合式電熱水器,以取代外包給中國的産能。而自動提款機(ATM)製造商安迅公司(NCR)則提出了“回流合理論”,他們認為外包會降低公司對市場的敏感性,變成單純的“成本考量”,因為設計師、工程師、資訊專家、消費者遠離製造端,導致該公司無法快速回應客戶的需求。安迅公司也將中國、印度及新加坡外包委託單抽回,轉由本土工廠生産。
  然而,我們不應把目光局限於這些大大小小的回流事件。從全局來看,製造業回到美國的條件不外乎兩類:第一是國際成本差異的消失和貿易難度的增加,第二是美國企業和美國市場的中心地位不變。前者對美國經濟絕非福音,後者能否持續還是一個大大的問號!

  是“生産回流”而不是“職位回流”

  大多數回流公司新建的工廠是在用高效率來對抗“中國價格”,這樣高度自動化的工廠實在是雇不了幾個人。
  長期來看,成本差異的消失是預料之中的。隨着發展中國家大量勞動力參與到國際經濟中來,發達國家非技能型勞動力的價格勢必會相對下降。在過去的二十五年間,美國的收入增長集中在高學歷高收入階層,而藍領工人的收入在考慮通脹因素後基本在原地踏步,在有些行業甚至是不升反降。與此同時,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成本迅速攀升,房地産和能源的價格也翻倍上漲,使得很多美國製造企業感覺進軍海外無利可圖。如果製造業因此回歸,那是美國工人面對國際競爭壓力的屈服,帶來的更多是一種無奈的感覺吧。
  成本差異的消失還可能來自於生産過程的電子化和自動化。跳過那些回流事件而注意一下細節的話,我們會發現大多數回流公司新建的工廠是在用高效率來對抗“中國價格”,這樣高度自動化的工廠實在是雇不了幾個人。也就是説,製造業的回流並不等同於製造業工作的回流。
  當然,如果美元大規模貶值,也會增加美國本土的成本優勢。至少在2007年美元對歐元大幅走弱期間,歐洲各大汽車品牌都在不同程度上把整車裝配移到了美國,2009年上半年美元的弱勢也對促進美國製造業出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弱勢美元對美國經濟來説實在是弊大於利,不僅會增加今後的融資成本,而且會增加通脹壓力,直接的受害者就是消費大量廉價進口商品的製造業工人。

  貿易成本變動導致回流“不確定性”

  基於美國經濟對石油的依賴度,這些靠高油價和高運費帶來的製造業回流,不要也罷。
  如果説2007年的製造業回流是因為弱勢美元,那麼2008年的回流多是因為高昂的運輸成本。不僅原油價格在08年7月達到145美元一桶的天價,而且隨着貿易需求的上升,遠洋運輸的價格也節節攀升,波羅的海乾貨指數(BDI)從2006年的2500點左右衝到了2008年的11000點。製造業中利潤微薄的部分在此期間紛紛退回墨西哥或美國本土。基於美國經濟對石油的依賴度,這些靠高油價和高運費帶來的製造業回流,不要也罷。
  政府的貿易政策也可以人為地增加貿易成本,比如説繁瑣的貿易限制、反補貼和反傾銷帶來的不確定性、以及在政府採購協議中推行嚴格當地生産要求。為了避免貿易壁壘,本土化生産的比例自然會上升。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也會增加跨國公司整合全球産業鏈的難度,促使它們收縮戰線。但這相當於把全球化給美國帶來的經濟增長紅利如數退還,對整體就業的影響不宜樂觀。

  考慮技術因素下的“回流”

  當産品結構變得越來越複雜,當産品對質量和精度的要求越來越高,全球産業鏈的協調難度就會增加。
  成本因素除外,技術因素也導致了近幾年的部分製造業回流。當産品結構變得越來越複雜,當産品對質量和精度的要求越來越高,全球産業鏈的協調難度就會增加。波音公司推出787系列的坎坷經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分散在各國的零部件製造商不斷出現交流協調問題,直接導致新機型的下線時間一拖再拖。有了波音的教訓,很多企業都痛下決心,把重要部件的生産放到身邊來。只要波音和通用電氣等美國公司依然是全球産業鏈中的總指揮,任何協調和貿易成本的增加都會促使他們調兵回營。
  技術的迅速變化和消費市場的細分化也使得消費者的即時反饋日益重要。無論企業的客戶是下游廠家還是最終消費者,為了最大程度地滿足客戶需求並迅速對産品和生産過程作出調整,生産線最好近在咫尺。這就是為什麼在時裝行業和對零庫存要求高的製造行業,近幾年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製造業回流。
  當然,以上論述都是建立在同一個假設前提上的,那就是美國企業和美國市場依然重要。當中國和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消費實力逐漸增加,當來自新興市場國家的企業逐漸走向前&,回流的動力就會消失。

  相關稿件
製造業如何掙脫“夾縫” 2010-02-03
裝備製造業去年成功實現V型反轉 2010-01-26
日本製造業信心指數上升 2010-01-26
海爾從製造業向服務業轉型重點項目啟動 2010-01-20
風電裝備製造業需要“走出去” 2010-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