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核心是以人為本
    2010-02-05    作者:劉濤    來源:東方早報

    胡錦濤總書記日前在中央黨校舉辦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專題研討班”上做了重要講話,強調必須毫不動搖地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不斷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使我國發展質量越來越高、發展空間越來越大、發展道路越走越寬。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偉大成就。然而,我國的經濟增長從增長機制的層面來看,是粗放投入式的;從增長路徑的層面來看,又是外延型和邊際遞減的。
  這種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産出、低質量、低效益”為標誌的增長,只是在低水平基礎上不斷簡單重復,使我國企業失去前進動力,長期停留在國際産業鏈的中低端。隨着時間推移,相應的弊端不斷浮現,如對國內外資源無止境的索求,對歐美出口市場的嚴重依賴,對生態環境的肆意破壞;隨着時間推移,城鄉不平衡、區域不平衡、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等一系列矛盾也日益顯現。最令人疑惑的莫過於,在中國經濟增長亮麗光環的背後,隱藏着的卻是東南沿海農民工收入多年零增長的事實。
  在多數人心目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無非是擴大內需、産業升級換代、加快自主創新、發展現代服務業,以及走節能減排和低碳經濟之路,等等。這些具體內容當然非常重要,是我國邁向現代化經濟強國的必由之路。然而,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理解若僅止於此,本質上並未超出“唯GDP論”的局限。因為即便是對未來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産出、高質量、高效益”為標誌的新發展模式而言,衡量標準仍然是純經濟學意義上的GDP增長率或投入-産出比,並未與居民福利水平直接挂鉤。換言之,這並沒有讓我們走出發展目標的迷思——經濟發展到底是為了什麼?
  我們注意到,在胡總書記的這次講話中,儘管談的是發展方式轉變,卻多次提到了“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加快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等字眼。
  如果説,在全球經濟風雲動蕩的2009年,為維護社會穩定,“保民生”成為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除“保增長”之外最突出的一個政策訴求,這容易理解;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當前危機陰霾已然消散的情況下,改善民生何以仍為中央領導所高度關注呢?這或許表明了我國經濟發展思路的一種深刻變化,即發展不再是以GDP作為唯一追求目標,而是思索如何讓群眾也能分享到改革和經濟發展的成果。顯然,關注民生已經不再是應對經濟危機的權宜之計,而是一種執政理念切切實實的昇華。
  這種轉變並不讓人覺得意外。因為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與“科學發展觀”&&在一起,本身就蘊涵着這種深刻寓意。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科學發展觀核心是以人為本。通過一系列改善民生的具體措施,讓群眾“得實惠”,無疑正是以人為本理念最樸素和最直接的表達。但更重要的是對收入分配結構進行制度性優化,不斷縮小社會收入差距。
  事實上,這也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群眾能不能從改革和經濟發展中分享紅利、獲得實惠,將決定他們將在多大程度上理解並擁護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這與經濟學“激勵相容理論”的內涵是一致的。
  説到底,無論是改革還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都是一個利益的再分配過程。吳敬璉先生曾説過,1960年代後期前蘇聯便已提出了轉變增長方式,但直到蘇聯解體,增長方式始終沒有轉變過來。原因很簡單,在轉變發展方式的過程中,總有一些落後生産力或既得利益集團不願意改變現狀,甚至要千方百計阻撓這一進程。因此,要想讓轉變發展方式不成為一句空話,就要先贏得多數人的支持和監督。

(作者係宏觀經濟分析師)

  相關稿件
洋口港:撼動長三角經濟發展格局 2010-01-19
安徽支持非公經濟發展顯效 2010-01-18
樂巴鐵路建設帶動老區經濟發展 2010-01-13
深度解析2009西藏經濟發展狀況 2009-12-31
完善政績考核促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2009-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