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欲破解 功夫在“農”外
    2010-02-01    作者:張健    來源:經濟參考報
  中國農業問題的關鍵,還是農民太多、在人口中的比重太高。儘管各項政策力度大、資助多,大多數農民要想擺脫總體收入水平低的現狀,還是有相當大的難度——中國可耕地太少,人均佔有耕地數量太低,僅僅從“地裏刨食”,換個溫飽還可以,要想致富,要想人均收入迅速提高,要想快速縮小城鄉收入差距,非得從農業之外想辦法不可。
  改革開放以來,農民自己想的辦法有許多,最重要的一條,是進城當“農民工”——統計數據還沒有特別準確的説明,但這個群體在二億人左右是沒有問題的。雖然數量龐大,但我們很難説這部分農民已經“城鎮化”——每年天量的春運返鄉客運大潮,説明了這個群體的“根”主要還是在農村而不是他們工作的城市,至多只是“半城鎮化”。因而,需要我們從根本上想辦法,需要我們從迅速推進城鎮化想辦法。
  舉例而言,現在房地産價格猛漲,許多針對性的房地産政策,都是從“城鎮人”的角度來制定的——無論是政策房,還是廉租房,其服務主體顯然都是“城鎮人”,那麼,不少於二億人口的龐大進城就業農民群體,城市作了怎樣的準備呢?從現在的情況看,不但沒有準備,而且由於各個城市不斷地消滅“城中村”,將農民工的住處不斷從近郊攆到遠郊,工作條件、交通條件、生活條件更不如前,居於城市的成本不斷上升。現在,中國的房地産戰略已經到了考慮這個龐大群體的時候了。
  再比如,過去我們喜歡提“離土不離鄉”,着力發展小城鎮;但實踐證明,大城市、超大城市和城市群的就業機會更多,發展潛力更大,因而對農民的吸引力也更強。當然,各種資源的超負荷運轉,確實也給大城市、超大城市的發展帶來嚴重後果,這個矛盾需要統籌解決,但不能作為限制農民工進城的藉口。大城市和多城市的城市密集群(如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地區等),才是吸納量最大的地區。
  不管怎麼説,困難總沒有辦法多。現在上上下下都意識到農業問題的重要性,農民增産增收的重要性。不過,我們一定要理解:支農惠農政策的基本點,絕不是就此把農民“拴”在農村,農業的根本出路,還在於大部分農民的“農轉非”——從農業向第二産業和第三産業轉移。多數農民成功轉為“市民”,才是我國現代化的根本性標誌,才是解決城鄉巨大收入差距的根本之道。
  為此,我們除了要發展農業本身外,需要發展城鎮經濟,特別是發展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密集城市群的經濟;需要保持和擴大勞動密集型産業,這些産業在我國有着現實的就業利益,也是我國産業中具有“絕對優勢”的領域;需要發展交通幹線(如鐵路、公路和港口)沿線的各種産業,以較方便地吸收農民就業;需要發展沿海城鎮密集和産業密集地區的經濟,以吸收更多的農民“離鄉”。同時,在戶籍、就業、就學、社會保障、住房等方面,提前謀劃,為大規模的城鎮化和農民的“市民化”做好準備;另一方面,也需要對農村土地(包括宅基地)流轉及早做出更可行的制度安排。
  相關稿件
讓市場機制發揮更大作用 2009-12-09
陸學藝建議:設專門組織解決“三農”問題 2009-11-25
山西汾西整頓撤銷農信社亂了“三農”生計 2009-09-25
農行制定“三農”信貸政策 2009-08-27
一位農民的“三農日記” 2009-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