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中國的去留懸疑
    2010-01-14    作者:劉洪波    來源:南方網

    谷歌官方博客昨日&&考慮關閉“谷歌中國”。
  國內媒體看到這個消息,沒有震驚,只有悵然。沒有震驚,因為這個消息稍早已有傳言,谷歌官方博客給了一個證實而已。儘管現在谷歌中國命運未定,但關閉的可能已經切實存在,我無法想象沒有谷歌的網絡生活會是怎樣。
  當然,我們還有百度可用,而且谷歌中國(Google.cn)在中國市場份額一直未能勝過百度。但哪怕僅僅從維持正常市場競爭的角度來説,谷歌中國也是應該存在的。
  其實,就算谷歌中國的市場份額再小,又有什麼關係呢?如果僅僅是搜索引擎市場需要競爭者,沒有了谷歌中國,中國必然會有新的網絡搜索服務商取代其市場地位。但世界最大互聯網服務商撤出中國,會對中國的互聯網産生怎樣的影響?
  MSN也好,谷歌也好,不只是一種服務,也是一種文化,代表著很多人的網絡生活,構建了很多人的網絡概念。它們在中國的存在,不只是為中國的相關公司提供競爭對手,作為重要的網絡品牌,它表明中國網絡與世界仍然聯接著。如果谷歌撤出成真,國際著名的互聯網服務商就只有MSN一家在中國本土提供服務了。
  中國正在成為“大國”,我們正處身於網絡時代,全球最大的互聯網服務商卻從中國撤出。如果一家同等地位的製造業或者商業企業從中國全部撤出,我們大概會反思發展環境。而谷歌中國關閉,是否會同等地引發關於網絡發展環境的思緒?
   谷歌中國的去留懸疑,是一個可以從兩方面來解析的事情。一方面,是一定意義上具有現代生活指標意義的商品或者服務在一個地方是否存在,往往會被用於評價一個地方的開放水平。例如,在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年時,人們對可口可樂進入中國的歷程津津樂道。另一方面,是超大型跨國企業所擁有的談判地位和“意義指數”對一個國家所形成的反向壓力,這種資本勢力經常是西方左派的抨擊對象。
  谷歌中國稱考慮關閉,但仍希望與中國互聯網管理者談判。這或許可以看作一個威脅,或許可以看作一個撒嬌。人們對待威脅和撒嬌有不同的方式,應激狀態大不一樣。但實際上,威脅還是撒嬌,或許只是如何釋讀信號中的善意還是惡意,因為能夠達成一致的威脅,可以視為撒嬌;無法達成一致的撒嬌,可以是威脅。
  谷歌中國顯然並不滿意中國的互聯網環境,但仍然留有餘地。所以,考慮關閉的説法,也可以理解為一種希望引起挽留的意思&&,只是情況確已到了互聯網管理者與互聯網服務者需要認真談判的地步,開放與容忍的限度若不調整,管理權力可能面臨窘迫,社會的互聯網利用也將受到影響。
  如果谷歌撤出中國,這會是谷歌在商業上的一個挫折,對中國互聯網發展來説,也是一個挫折。這不僅是資本的撤出,也是品牌的撤出、文化的撤出,不僅會影響到人們的網絡使用,長遠地看,也會使人們疏離于國際互聯網的主流。
  網絡已經成為一種人類的基本生活,這無須論證。互聯網仍在高速發展,新的服務在不斷出現。互聯網使地理趨於不再是一種信息限制,使人無須在地理接近的狀態下才能了解到相應的信息,世界是平的。然而,管理可能導致“世界不是平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仍然未能形成關於互聯網的完整認識,信息的障礙不僅是語言,哪怕中文網站也可能無法訪問。
  搜索引擎Google已是十多年前的傳奇,近年來,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互聯網新傳奇在誕生,這些新的“國際社區”我們幾乎都無法直接訪問。當然,這些服務都有“替代品”,只是,這種與主流隔絕的“替代性滿足”在網絡時代顯然有些滑稽和“山寨”。怎樣接駁互聯網,融入網絡時代,“與國際接軌”,真的是一個問題。

(作者係長江日報評論員)

  相關稿件
谷歌“退出中國”真相引發各方猜測 2010-01-14
但願谷歌侵權門成維權標本 2010-01-11
谷歌手機只是個"腳手架" 就像當初的G1 2010-01-11
谷歌的圖書與百度的報紙 2009-12-23
谷歌"版權門"入選2009年中國版權十大事件 2009-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