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外國種子如何擊退眾多國內品種
    2009-12-25    作者:本報記者 王春雨 王曉明 郭遠明    來源:經濟參考報

    美國先鋒公司的一個玉米種子,僅在短短幾年的時間裏,就擊敗了“盤踞”在我國東北地區多年的眾多國産品種,甚至出現“一種難求”、農民提前半年排隊訂購現象。是什麼力量讓這種國外玉米種子有如此“魔力”?記者近日走訪了美國先鋒公司中國區總裁劉石,傾聽先鋒公司在中國的“制勝經”。

  0.1換來1900萬,小細節贏得大市場

  “如果説先鋒公司的先玉335比國內玉米種子好,首先就好在比國內品種高10%的芽率上。”劉石在談先玉335優勢時,著重提出了高芽率特點。劉石説,別小看這0.1,他給先玉335贏得了1900萬畝的推廣面積,並帶來了一場耕作技術革命,顛覆了在中國延續多年的粗放式的播種方式,讓眾多農民從中受益。
  劉石解釋説,中國的種子行業品質標準比較低,按照國家標準,玉米種子芽率只要高于85%就算合格,而先鋒公司內部的標準卻是95%。表面看,只是10%的差距,但從農民角度看,卻是3倍的差距,即播種100粒種子,先玉335只有5粒不出苗,而國內種子可能有15粒不出苗。這就意味著,用國內種子,每穴需要播3粒,而用先玉335,可以實現單粒播種。
  劉石告訴記者,從近年來先鋒公司的種子種植情況看看,先玉335出苗率高于95%,幾乎達到100%出苗。單粒播種不僅為農民節省了種子,節約了種植成本,更讓農民省去了間苗的人工。如果全國按3億畝玉米播種面積計算,如果全部實現單粒播種,每年僅間苗一項就可節約人工成本30多億元。

  種子企業幫農民賣糧,形成完整産業鏈

  記者調查了解到,除了賣種子,先鋒公司的工作人員還花大力氣活動在玉米産區、銷區的糧庫、玉米加工廠、飼料廠等企業,推銷先玉335的商品玉米。幫農民賣糧看起來應該是種子企業的“副業”,先鋒公司為何要在這方面花費如此大的氣力?
  針對記者疑問,劉石説,目前國內種子産業還沒有形成完整的鏈條,條塊分割比較嚴重,即科研單位就搞科研,基本不參與生産和市場行銷,而很多企業只做生産、銷售環節,沒有考慮推廣以及種子下遊産業。而從國外成熟的種子産業鏈來看,研發——育種——生産和推廣——銷售——服務——下遊産業是一個完整的鏈條,其中任何一個鏈條的缺失,都會成為企業經營中的“短板”。
  劉石分析説,對農民來講,他們很少考慮種子是哪個國家的,考慮的只是增産、增收。只有讓農民獲益,企業才有生存的空間。種子企業推銷商品糧,也是産業鏈中的重要一部分。為此,先鋒公司積極到産區的酒精等玉米加工企業推廣産品,先鋒公司還與一些飼料廠、淀粉廠聯合試驗,讓玉米消費企業看到禽畜吃了先玉335玉米後長膘快、産蛋率高,讓企業認識到先玉335商品玉米的優勢。
  劉石告訴記者,種子公司幫著農民賣糧不是“副業”,而是“主業”的重要環節,農民生産的玉米銷路好、不愁賣,明年才會繼續買企業的種子。先鋒公司和國內公司相比,就是努力把産業的每個環節都做好,所以即使國內企業在某個環節上比先鋒公司好,但優勢比較單一,整體競爭力仍遜于先鋒公司。

  三五年回訪一次,不能叫售後服務

  劉石認為,現在國內種子企業對農戶普遍缺乏行銷及售後服務。行銷和售後服務是企業與農戶貼近的環節,你離農民越近,就越能掌握農民需求,你的産品和服務才能佔據更大市場。
  據了解,在國外,種子的售後服務主要由相關公司提供,公司對産品的使用方法進行全程跟蹤,更大的公司會提供整體的解決方案,不僅在種子使用方面,還包括在化肥、農藥、種植等方面的建議。劉石説,售後服務的基礎是行銷網絡的執行力。現在國內企業、包括先鋒公司在內在這方面還有欠缺。最終購買種子的農戶,如果種子公司的回訪率達不到5%至10%,或者三五年才回訪一次,這都不能叫售後服務。
  劉石告訴記者,先鋒公司在種子行銷中,採取一年召開苗期現場會、田間現場會和脫粒現場會的“三會”方式。苗期現場會即玉米出苗後,帶農民去田裏參觀。剛開始農民對先鋒公司的單粒播種技術不認可,通過苗期現場會,農民看到單粒播種能保證全苗,才慢慢接受這個新型播種方式。田間現場會一般在收獲之前帶著農民去地裏面看,這個國內企業也在做。先鋒公司的創新在于脫粒現場會,就是在玉米收獲後,由工作人員帶著脫粒機免費為農民脫粒,讓先玉335與其他品種現場比單産,讓農民親身感受先玉335的優點。通過“三會”,先鋒公司可以與農民近距離接觸,向農民推廣公司的技術和産品。

  相關稿件
全國有六成雜交玉米種子來自甘肅省 2006-12-26
假種子坑農慘重工商幹部被公訴 2009-08-20
農業部通知:要求各地切實加強種子市場管理 2009-03-26
紅寶南瓜成歪瓜 農民疑遭假種子 2008-10-06
壽光80%蔬菜姓"洋" 自主種子研發亟待加強 2007-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