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礦石中國價格仍然遙遙無期
    2009-12-23    作者:周浩    來源:上海商報

    一年一度的鐵礦石價格談判即將拉開帷幕,各種戲劇性的情節已經開始上演:這廂中國兩大鋼鐵企業寶鋼和武鋼紛紛上調明年年初的鋼鐵出廠價格,那廂鐵礦石巨頭開始減産逼價,而現貨價也衝上了一年來的高點,去除運費後,現貨價已經比2009年的合同價高出30%左右。各大國際投行也紛紛預測,2010年的鐵礦石合同價將上漲20%-30%左右,中國的“談判代表”寶鋼卻嘴硬地聲稱加價是不合理的。
  談判從一開始就顯得硝煙瀰漫,可想而知的是,2010年的鐵礦石價格談判,還會是一場曠日持久的無聊游戲,而日韓廠商還是很可能先行與鐵礦石巨頭們達成協定,中國鋼廠儘管“心不甘情不願”,但也會“半推半就”地接受日韓先發價。
  那麼,“中國價格”到底何時才能成為鐵礦石談判的核心價格呢?目前來看,仍然遙遙無期。現行的鐵礦石談判價格其實是“日本模式”,由於日本企業的財年從每年的4月份開始,所以現行的鐵礦石價格也是以每年的4月為分界點,來形成一個跨年度的合同價格。從這個意義上來説,“中國價格”起碼應該是按照中國企業的結算慣例來實施,也就是以公曆年為結算周期,現在離2010年僅有個把星期,“中國價格”從一開始就已經“名不正言不順”了。
  當然,時間不是一個核心問題。真正的問題是,“中國價格”這個概念的核心到底是什麼?各種組織表述不一,但基本的涵義是説,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鋼鐵出産國,也佔據了鐵礦石貿易的70%,那麼,這個鐵礦石價格應該是“中國説了算”。乍看之下,似乎很有道理,賣家當然要和最大的買家坐在一起,談一個價格,才是真正的“童叟無欺”。但是,換個角度看,中國這個最大的買家儘管有坐在談判桌首席的“名分”,但是否能談個好價格,卻是令人懷疑。
  做生意的人都想低買高賣,在中國鋼廠的眼裏,就是盡量壓低鐵礦石的價格,同時盡量抬高鋼鐵成品的價格。但是價格是由供需決定的。從需求的角度看,中國目前具有世界上最龐大的鋼鐵産能,而這個産能在地方政府的“保駕護航”下正在逐漸增多,而且板帶化的趨勢也很明顯。換句話説,中國的産能不僅龐大,而且結構也在優化——符合中央的結構調整的精神。這麼龐大的産能,也需要龐大的鐵礦石的進口量。很多人可能也很難想象,中國本身已經是全球最大的鐵礦石生産國,只不過我們對鐵礦石的需求太大,而導致了對進口的依賴同樣也很高。與此同時,中國鐵礦石的品味較低,開採難度大,一般來講,國産的一噸鐵礦石只能折算成半噸的進口鐵礦石。總而言之,中國對進口鐵礦石的需求量不僅大,而且仍在高速增長中,在談判桌上,由於你處於“等米下鍋”的狀況,需求量大反而會成為劣勢。從供給的角度來看,情況可能更不容樂觀。我們知道,澳大利亞、巴西和印度是中國的三大鐵礦石供應國。由於鐵礦石進口需要海運,其實海運費也同樣關鍵。由於巴西與中國的距離相對較遠,最終談出的“到岸價”與澳大利亞的“到岸價”相比,幾乎沒有什麼差別。很大程度上,巴西要看澳大利亞的臉色,畢竟路途遙遠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劣勢。印度的鐵礦石品味較低,相對價格也便宜些,但問題是野心勃勃的印度人同樣要大力發展鋼鐵工業,印度也已經在今年調高了鐵礦石的出口關稅,同時也開始考慮限制鐵礦石的出口量。從供給兩方面來看,“中國價格”其實可能會比“日韓價格”更高,既然談不出較低的價格來,生意人們總不可能“贏了面子丟了裏子”,“中國價格”也就被束之高閣了。
  當然,中國的鋼廠們永遠在抱怨,所謂“壟斷”逼高了鐵礦石的價格,也紛紛拿出歷史價格來比較,稱鐵礦石價格上漲了數倍。但“壟斷”是事實也是趨勢,就像中石化(600028,股吧)和中石油壟斷了國內的成品油市場,很多産業本身就存在寡頭壟斷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抱怨對解決問題沒有任何幫助。鐵礦石價格翻了幾倍,沒錯,其實鋼價也同樣翻了幾番,對鋼鐵需求最大的房地産價格呢?對鐵礦石和鐵礦石供應商的“妖魔化”,其實更不利於鐵礦石談判的“中國價格”的出現並成功。
  讓生意的歸生意,才是鐵礦石談判的最重要意旨,“中國價格”能真正反映供需,並讓亞洲的鋼廠們接受,才具有意義。

(作者係新加坡國立大學公共政策管理碩士)

  相關稿件
力拓更換鐵礦石談判代表 2009-12-11
走出鐵礦石困境需取消補貼和管制 2009-12-10
寶鋼再握主動權 鐵礦石談判回老路 2009-12-08
傳必和必拓擬改變鐵礦石定價機制 2009-11-30
鐵礦石進口將&&更嚴格標準 2009-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