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發展風電的啟示
“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2009-12-04    作者:杜李    來源:經濟參考報

    富有幽默感的丹麥藝術家,在哥本哈根艾美琳堡附近海邊與著名的美人魚雕像咫尺之遙地方,樹起了名為“最肥的倖存者”的雕像。在這雕像中,一個手拿天平,象徵著正義的西方肥胖女人,騎壓在一個骨瘦如柴的非洲氣候難民的脖子上,口中唸唸有詞,“我正坐在某人背上,在重壓之下他就要沉到海中,我願意做任何事去拯救他,除了從他背上下來。”
  這座雕像表明,主要由西方發達國家造成的氣候變化,給世界帶來了災難。但即便如此,西方發達國家也不肯放棄自己的生活方式。本報記者 杜躍進 攝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情勢下,走低碳經濟之路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中國政府在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召開前夕,公布了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標,引起了全球矚目。
  如何實現既定減碳目標?丹麥發展風電的經驗告訴我們:開發可再生能源,發展低碳經濟,必須同時運用好“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
  丹麥政府為了降低國家對化石能源的依賴,促進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的發展,不僅制訂了長期戰略目標,並且實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提高石油、煤炭等能源稅率,對二氧化碳排放徵稅,對風電等可再生能源進行補貼,以及風電“優先並網”等。
  正是在此“有形之手”的強力推動下,丹麥的可再生能源迅速發展,目前風電佔全部電力消耗的比例已超過20%,位居世界各國之最;並且實現了“25年間經濟增長75%,能源消耗總量基本保持不變”的奇跡。
  在發展低碳經濟,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過程中,中國政府的力度之大亦有目共睹。2005年《可再生能源法》&&;2007年以溫家寶總理任組長的“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成立,隨後《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公布;今年9月國家發改委又頒布了《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同樣在“有形之手”的推動下,中國的可再生能源在短時間內也得到了迅速發展。據統計,截至2008年底,我國風電裝機容量已突破1200萬千瓦,躍居世界第四位。
  然而,當我國風電在電力總裝機所佔比例接近1%的時候,實際電力消費中所佔比例卻不到0.4%。也就是説,將近三分之一的清潔風電白白浪費了。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怪事”?難道是電力過剩了?
  對照丹麥風電發展的經驗不難發現,我們在發展可再生能源的過程中少了另外一隻“手”——來自市場的“無形之手”的推力。
  丹麥政府在積極運用“有形之手”的同時,並沒有“一手遮天”,包打天下,而是十分重視建立市場機制,發揮市場力量。為此,政府對私營企業以及個人投資風電大開綠燈,既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這一市場,又讓民間資本能從這一市場中獲益。正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草根階層積極分子組成的風電合作社成為丹麥風電開發中的一支別具特色的生力軍。
  構建公開透明的市場化機制,是丹麥政府發揮“無形之手”作用的另一招棋。當新興的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發展遇到來自電網的阻力時,丹麥政府果斷啟動了電力體制改革,將發電、輸電與售電三個環節劃分開來,讓上遊發電企業和下游售電公司成為市場化競爭主體,電力調度中心劃歸政府下屬的、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國家電網公司管理。此舉使得風電等綠色電力“優先並網”的策略落到了實處。
  相比之下,中國雖然早在五年前就啟動了以廠網分開為標誌的電力體制改革,但電力市場化之路卻受阻于電網,以利益集團為代表的電力壟斷體制至今未能打破。
  9月10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發表的一篇報告認為,中國風電發展潛力巨大。這項由中美兩國學者所做的研究成果稱:“中國的風能足以滿足本國到2030年的全部電力需求,風電可以幫助中國消除電力部門幾乎所有的碳排放。”
  其實,中國風電、太陽能發電等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潛力都很大。我們要發展清潔能源,實現40%-45%的減碳目標,既需要“有形之手”的大力推進,更需要通過深化體制改革,突破既得利益集團的阻礙,讓“無形之手”發揮作用,讓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到這一關乎中國未來發展之大計的事業中來。惟其如此,我們才能在開發可再生能源、發展低碳經濟的道路上走得更快,走得更好。

  相關稿件
中廣核加大投資推進風電水電和鈾資源開發 2009-11-03
西門子風電將投資5.81億元在上海建廠 2009-11-02
國家能源局:加強風電開發規劃和建設管理 2009-10-23
國內首個海上潮間帶風電項目並網發電 2009-10-22
維斯塔斯全球最大風電生産基地天津落成 2009-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