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需對銀行再融資過於恐慌
    2009-12-03    作者:郭田勇    來源:經濟參考報

    大型銀行再融資的傳聞是近期牽動市場神經的敏感問題,並一度引發股市連續暴跌。
  一直以來,銀行信貸是實 現 保 增 長 的 重 要 推 動力,但今年海量信貸的投放 在 促 進 經 濟 復 蘇 的 同時,也給銀行資本充足率帶來較大壓力。儘管銀行面臨比較嚴重的資本約束問題,市場也不必過於恐慌,因為銀行可以通過多種渠道進行合理解決,未必只有從二級市場融資。
  一方面,監管層可以進行靈活的監管,一定程度上予以變通,總的資本充足率要求可以適當降低一些或者提高監管容忍度,沒有必要一定達到12%或是13%。如今年三季度末,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的核心資本充足率分別為9 .86%、9 .37%、9.57%、8.08%,遠遠超出銀監會此前&&的最低核心資本充足率提高到7%左右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監管層可採取靈活的監管手段,一定程度上放鬆對資本充足率的要求。
  另一方面,銀行補充資本金的渠道並不僅限於二級市場,可以通過引入新的戰略投資者、向大股東定向增發以及利用銀行的稅後凈利等渠道補充資本金。鋻於前些年大型銀行的分紅率比較高,為保障銀行能夠長遠發展,也為了股東能夠擁有長期回報和長遠利益,銀行可以考慮犧牲股東短期利益,利用稅後凈利補充資本金。
  着眼未來,經濟向好後,隨着居民收入、消費的增加,居民的投融資需求有可能會有增長,中間業務可能是未來盈利的主要挖掘點,因此,銀行內部可以大力發展中間業務,通過發展資本金消耗比較少的銀行業務來盈利,降低資本金的消耗。
  此外,銀行可以通過信貸資産證券化盤活銀行信貸資産,有效提高資本充足率水平。由於在當下銀行資本充足率壓力較大的情況下,銀行缺乏資金,資金需求迫切,且銀行持有的風險資産隨信貸資産的迅速增加而快速增長,出於補充資金和轉移風險的目的,銀行具有充足的發行資産證券化産品的內在動力;加之當前處於非加息周期,且整個債券市場供給有限,是信貸資産支持證券發行的有利時機,因此,現階段,加快信貸資産證券化的步伐是有一定可行性的。
  而信貸資産證券化一旦大範圍推廣,且評級及監管到位,銀行則可以通過信貸資産證券化由“資金出借者”轉變成“資産出售者”,這樣不僅可以控制和轉移自身信貸風險,提高自身信貸資産的流動性和銀行資産質量,還可以解決其資本充足率不足和急需補充資本金的問題,提高自身經營的合規性,滿足宏觀審慎性監管要求,更將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聯結起來,增強金融體系的內在穩定性,創造銀行業健康發展的環境。
  因此,即使目前多家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吃緊,銀行在保增長以及自身發展上面臨嚴重的資本約束,但這並不代表銀行將會在二級市場上進行鉅額融資,因為銀行依然可以通過其他多種渠道補充資本金、盤活資産,從而滿足宏觀審慎性監管要求,平衡信貸增長與風險控制兩者之間的關係。

  相關稿件
無近憂有遠慮 大行再融資疑雲難散 2009-11-27
銀行再融資壓力或集中明年下半年 2009-11-27
暴跌是再融資壓力困擾股市的真實反映 2009-11-27
俄央行宣布下調再融資利率 2009-10-30
證監會發改委“會診”多晶硅和風電再融資 2009-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