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引進是外來入侵生物肆虐的主要原因
    2009-11-27        來源:經濟參考報
    日前在此間出席首屆“生物入侵國際大會”的福建省農科院院長劉波指出,當前,外來入侵生物已經對我國經濟、社會和生態造成了較為嚴重的影響。全社會亟待加強宣傳,以提高公眾的防范意識。
  劉波説,外來入侵生物是指已經在自然或半自然生態係統中建立了種群,成為改變和威脅本地生物多樣性的外來物種。通常,外來入侵生物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一是生態環境適應能力強,有的可以某種方式度過幹旱、低溫等不利條件,一旦條件適合就開始大量滋生繁殖;二是繁殖能力強,入侵物種都能産生大量的後代,而且繁殖世代周期短,許多雜草和病菌還具有很強的無性繁殖能力,可通過根、莖、芽、芽孢或孢子大量繁殖;三是傳播擴散能力強,入侵種大都具有極強的傳播擴散能力,從而有更多的機會找到適宜的生存環境,而在適宜的環境中又繼續生長發育,進行更大規模的傳播擴散;四是隱蔽性大,外來有害生物進入國門一般借助于輪船、飛機、汽車等運輸工具,潛藏在運輸的貨物中,由于有的非檢疫對象,有的被漏檢,隨之進入,由于從“定居”到爆發需要一個間隔期,當人們發現它時往往已經成災。
  農業部外來入侵生物預防與控制研究中心研究員萬方浩認為,盲目引進是外來入侵生物肆虐我國各地的主要原因。
  萬方浩説,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入侵我國的外來物種已有500多種,其中大面積發生嚴重危害的多達100余種。初步估計,松材線蟲等十余種主要入侵中國農林業的有害物種每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574億元。
  萬方浩指出,造成外來入侵物種逐年增加、危害性日益擴大的主要原因是:很多單位和個人對外來物種可能導致的生態和環境後果缺乏足夠的認識,外來物種的引進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
  調查表明,在我國已經嚴重成災的入侵生物,有39.6%是屬于有意引進造成的,49.3%是屬無意引進,經自然擴散等其他途徑入境的僅佔3.1%。其中55.1%的外來入侵物種來源于美洲,21.7%來源于歐洲。“請神容易送神難”,當前建立嚴格的外來生物引進制度和監管機制成為當務之急。
  相關稿件
石元春:非糧生物質新能源最適合中國國情 2009-10-28
天津濱海新區加快發展現代生物醫藥産業 2009-10-20
生物産業:引領經濟新形態 2009-08-14
2009年黃河流域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舉行 2009-07-07
我國向南海投放700多萬尾海洋生物種苗 2009-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