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09-11-20 作者:陳永傑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
|
|
本週三,奧巴馬抵達韓國,這也是他上任後首個亞洲之行的最後一站,擱置兩年多的美韓自由貿易協議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會談議題。
美韓在2007年簽署自由貿易協議,但是美國國會至今仍未審議通過。如果説小布什執政期間,共和黨政府在國會沒有多數是一個障礙的話,那麼現在院府一統的民主黨實在是再也沒有理由繼續拖延有關協議的國會審議程序。奧巴馬在幾個場合都暗示過原則上支持在明年把這個議案送交國會審議通過,但是他又&&有一些在協議中尚未處理妥當的問題,會在訪韓期間與李明博進一步商議,這擺明是要韓國政府進一步放寬美國汽車和牛肉進入韓國市場的限制。李明博的工作倒是比鳩山由紀夫精緻得多,友好地&&可以就汽車問題再商談。不過與此同時,韓國外交通商部副部長安豪榮卻&&,美韓自由貿易不會“重新協商”,韓國的立場可謂外柔內剛。
根據韓國汽車進口與分銷聯會的統計數字,去年美國進口車在韓國只賣了可憐的6980輛,佔全年韓國汽車銷量的0.72%。與此同時,韓國的最大汽車生産商現代集團,不但在韓國市場佔了幾乎一半的銷量,在美國市場,現代和起亞合計佔了7.3%。這一對比很清楚地反映了美國車如何在與韓國車的競爭中敗下陣來。韓國人會認為這是美國車沒有競爭力,但美國人卻認為這是因為韓國政府對美國車徵了過高的關稅。美國國會內的不少議員要求韓國降低美國軍的進口稅,以增強其在韓國市場中的競爭力。例如身為眾議院財政立法委員會主席的民主黨議員勒溫就要求,在通過美韓自由貿易協議前,韓國必須先行去除對包括汽車和電冰箱在內的美國進口産品的稅項及標準限制。
韓國人也沒有死等美國人的“施捨”。
韓國最近與歐盟簽署了一項自由貿易協議,韓國國會不久前還通過與印度簽署的自由貿易協議。同時,韓國還積極地與中國、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東盟及其它國商討類似的雙方自由貿易協議。 韓國在自由貿易上的積極態度,對美國有經濟現實和國際形象兩個層面的含義。首先,就經濟現實而言,哪個國家和地區更先打開韓國市場,增加對韓出口,哪個國家和地區就將在經濟復蘇上佔據更有利的優勢。尤其是總體實力堪比美國的歐盟。美國總商會上周&&,如果讓歐盟捷足先登,美國將有可能在出口貿易方面損失35萬個職位和350億美元。其次,李明博政府無疑已經成為國際自由貿易的先鋒,如同一面有象徵性的旗幟,故此,美國在美韓自由貿易協議問題上是進是退,都必定是一個判斷奧巴馬政府自由貿易立場的指標。奧巴馬很清楚,還有不到一年就要面對明年11月的中期選舉,如果他不在此之前推動美韓自由貿易協議的立法工作,那麼將意味着有關立法要拖到2011年才能進行,屆時將是該協議簽署後的四年,這將是一個奧巴馬反自由貿易的鐵證。
美韓FTA顯然是奧巴馬貿易立場的試金石。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