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何屢發産能過剩問題
    2009-11-11    作者:陳永昌    來源:經濟參考報

    中國的産能過剩是長期積累的結果,是目前經濟管理體制形成的一大頑症。從宏觀上看改革開放30年來,在1986年、1996年、2007年中國曾經三次經濟過熱,基本上是十年一次。每次經濟過熱的直接表現就是大量的重復建設,出現了許多産業的産能過剩。這次産能過剩的出現,外在的誘因是國際金融危機引起的,內在的原因是我們多年來政府這支“手”太強,市場這只“手”太弱造成的,總結起來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是政府職能改革滯後,仍然堅持計劃經濟思維由政府行政主管部門來配置資源審批資金和項目。這樣就抵觸和淡化了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基礎作用,與市場機制背道而馳,造成産能過剩和重復建設,是這種體制上的頑症造成的。由於政府官員拍腦袋來決策,許多違背市場法則,背離實際情況造成的重復建設和産能浪費,是這種體制帶來的一種頑症。所以産能過剩要在體制上找原因,在政府改變職能上下功夫,才能標本兼治,從而根治重復建設問題和産能過剩問題。
    二是我國壟斷産業過多過大也是産能過剩的直接誘因。企業壟斷的背後是政府壟斷權力、資源帶來的,壟斷不除産能過剩就難以根治。這次財政的擴張政策投入的資金刺激了地鐵建設熱、高速公路熱、支線飛機場熱和房地産熱。大量的財政投資和銀行貸款流向了國有企業和壟斷産業,助推這些壟斷企業變成霸王企業,越做越大,越做越強。産能過剩首先就變現在這些壟斷企業上,所以根除壟斷,引入競爭,用市場機制來配置資源,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産能過剩問題。
    三是大部分官員更多的關心發展速度,關心GDP的數量和財政收入,很少關心增長質量和經濟效益問題。很多官員對GDP的追求是因為與提拔直接挂鉤引起的,出現産能過剩的概率也就高發不止了。
    從目前政府&&的抑制産能過剩的措施上看,更多的還是利用行政手段,而行政調控的特點就是一刀切,而不是由市場自由選擇的優勝劣汰,其政策往往又傾向於國有企業,遭殃的往往是民營中小企業,這樣的折騰已經上演了很多次。而中國的配置資源的主體沒有轉向市場,發展經濟的主體沒有轉向民營企業,只要政府資金在流通領域中不肯推出,那麼這種折騰就會一次又一次的重演。為此,必須建立健康的、良性的幹部導向,由注重數量GDP轉到調整結構上來,從追逐政績轉向追求自主創新上來。這樣才能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作者為黑龍江省經濟管理幹部學院院長)

  相關稿件
我國鋼鐵業産能過剩問題仍然突出 2009-11-04
河北化學原料藥産能過剩大幅減産 2009-11-04
行政手段無力根治産能過剩 2009-10-26
産能過剩頑疾非根治不可 2009-10-26
緩解産能過剩 風機製造商目光轉向海外 2009-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