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年來中國鋼鐵行業整合一直陷於困局,原因之一在於自覺不自覺地陷入了認識誤區,不厘清這幾個糾纏在一起的概念,中國鋼鐵業的整合就會在原地打轉。
三個誤區
首先必須區分
“低端産能”與“落後産能”。“低端産能”與“落後産能”屬於不同的語言環境和概念體系,前者是産品結構範疇,後者是設備技術範疇。這兩個概念不可混淆,更不能混同。低端産能,簡單説,是指低端鋼鐵品種的生産能力。螺紋鋼、線材等建築用鋼就屬於低端品種,而硅鋼片、鍍鋅板、不銹板等是高端的鋼材品種。落後産能的區分,就很複雜了,因為它涉及到人為標準的設定。我們要淘汰的是落後産能,而不是有着真實市場需求的低端産能,它們之間的關係是落後産能是低端産能,然而低端産能卻不等同於落後産能。 第二個要分清的概念是“低端産能”與“過剩産能”。各種淘汰落後産能的規劃始終與控制過剩産能的目標&&在一起,因為有觀點認為産能過剩是懸在國內鋼材市場上的“一把利劍”,過剩産能的收縮與釋放決定着鋼材市場的運行走勢。在2005年,螺紋鋼、線材等低端長材品種被認為産能嚴重過剩,一直是控制的重點。然而,“一刀切”的産能淘汰方式不僅起不到淘汰效果,還會導致行業結構失衡。其實,這種行業結構失衡的後果在此次金融危機的衝擊下已經顯現,目前中國高端板材品種的過剩程度已經超過了低端的長材品種。全球經濟危機對板材的出口和下游需求造成了相當大的衝擊,首鋼曹妃甸、鞍鋼鲅魚圈等重大項目建成後,由於市場需求萎縮、價格低迷,遲遲不能正常投産。近年來鋼材市場大起大落的過程中,板材表現明顯遜色於長材,也説明了板材産能已超出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的需要。 最後,要説明的就是“低端産能不等於低收益産能”。由於低端産能處於鋼鐵行業産品結構的低端,而被視作低附加值的低收益産能。就像不能給低端産能簡單扣上“落後”的帽子一樣,也不能給其扣上“低收益”的帽子。只要螺紋鋼、線材等長材品種,有市場有效益,就只能説其低端,而不能一概稱其“落後”、“低收益”。目前的市場狀況正是,以生産長材為主的中小鋼廠受此次危機的衝擊較小,收益較好,而一些大型鋼廠由於近年來板帶材項目的重復建設,面對全球消費需求的大幅下挫,生産的高端産品過剩嚴重,收益不振。
不可“唯規模論”
厘清了這些有意無意糾纏在一起的概念後,就可以撥開我國鋼鐵行業多年來整合困難的迷霧,了解鋼鐵工業現實總是與主管部門控制總量、淘汰落後、加快結構調整意圖相背的原因與邏輯。 因為中小鋼廠生産的大部分産品都是螺紋鋼、線材等低端長材品種,以致現在中小鋼廠成為了“落後産能”和“過剩産能”的代名詞,只要一提到控制總量、淘汰落後,一提到産能過剩的危害,總會有人把鋼價回落、不規範市場競爭“罪魁禍首”的矛頭指向中小鋼廠。上半年有關部門也明確指出中小鋼廠生産恢復較快,但增産存在較大盲目性。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字,今年1~2月,鋼鐵全行業凈虧損7.7億元;鋼協的統計數據則顯示,重點鋼鐵企業1~2月累計虧損15.1億元,高於全行業虧損水平。而在産量上,今年第一季度,我國鋼鐵行業生産粗鋼12744.35萬噸,其中,重點鋼鐵企業産量減少2.7%,而地方中小型鋼鐵企業增産19.4%。從這些數字可看出,中小鋼鐵企業在放量生産的同時,其經營狀況卻相對較好,甚至拉高了全行業的利潤水平;大型鋼鐵企業雖然減産,卻並沒有使其經營狀況有所好轉。 中小鋼廠因何具有較強的生存、盈利能力呢?中小鋼廠的生存空間除了通常認為的地方政府為了政績、稅收、就業等當地利益提供的袒護外,根本原因在於市場對低端建築用鋼的旺盛需求。而大型鋼廠從建築用鋼市場中的逐步退出,正好給中小鋼廠提供了生存和發展的行業基礎。 近年來,大型鋼廠致力於提升産品的檔次和質量,主動從一些低端長材品種中退了出來。在現在需求較旺的建築用鋼品種上,2008年,重點鋼鐵企業棒材産量在全國棒材總産量中的佔比由2004年的89%下降至59%,鋼筋産量在全國鋼筋總産量中的佔比由2005年的79%下降至62%。而在大型鋼廠建築用鋼産量佔比較大幅度下降的同時,建築用鋼市場仍保持着較快的增長。2008年,全國棒材産量為4670.50萬噸,較2005年增加1849.70萬噸,增長65.57%;全國鋼筋産量為9709萬噸,較2005年增加2932.51萬噸,增長43.27%。應該説,“低端産品市場的拉動”是中小鋼廠生産恢復較快的重要原因。 從發達國家走過的道路來看,當人均GDP處在1000~4000美元時,鋼材消費需求呈現迅速上升態勢。考慮到國土因素,參照美國水平,我國鋼鐵保有量保守估計至少應達到100億噸,按年産鋼6億噸計,我國鋼鐵業則還有10年的高速增長空間,特別是正在推進的城鎮化進程,以及蓬勃興起的新農村建設等,都構成了對低端建築鋼材品種的巨大市場需求。 《鋼鐵産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提出“力爭到2011年,全國形成寶鋼集團、鞍本集團、武鋼集團等幾個産能在5000萬噸以上、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特大型鋼鐵企業;形成若干個産能在1000萬~3000萬噸級的大型鋼鐵企業”後,全國鋼鐵行業重組進入新的階段,地方政府紛紛開展鋼鐵航母組建工作,甚至有些整合還有“拉郎配”之嫌。然而,本輪金融危機對鋼鐵行業的洗禮不得不令我們思考:鋼鐵企業是不是越大越好?是不是越往高端産品發展越好? 真正支撐企業做大做強的是市場需求,鋼鐵業應根據市場需求狀況調整産品結構,根據産業布局的需要開展兼併重組等工作。要避免國家鋼鐵産業調整和振興政策在具體的執行和落實過程中,以“唯規模論”的觀念為指導,採取“大躍進”式的趕超戰略。大型企業對低端産能空間的讓渡是造成我國鋼鐵行業産業集中度低的一個重要原因。 目前將行業集中度不高解讀為企業規模不夠大而開出加快行業兼併重組的藥方,恐怕是一種錯誤歸因。如果重組後更大的企業繼續採取從低端産能退出,普遍進軍高、精、尖端産品的市場策略,那麼未來行業的集中度還會降低,同時讓高水平重復建設越演越烈,形成嚴重的産業浪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