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房價是體製造就的流動性游戲
    2009-10-23    作者:劉煜輝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中國高房價完全是一個流動性游戲,或者是體製造就的流動性游戲。
  學者們常用房價收入比和租金回報率衡量遠不合理的中國房價,在體制下卻顯示出其合理性。從供給面看,地方政府壟斷土地供給為房價提供助漲的引擎。於是體制下,中國地産商就不再是簡單生産企業,而是土地銀行,其獲利模式是靠經營大量土地儲備並從土地未來升值中獲利,只要銀根不緊,地産商幾乎沒有任何壓力,拿地和開發的錢幾乎來自信貸,地方政府會自覺地控制供給為你保值,出了那麼多“地王”,地産商卻不用擔心有一天“麵粉比麵包貴”而最後砸在手裏,政府會主動和你協商,以保持最大的共同利益,比如容積率給你提升個百分之幾十等等,辦法多得很。所以“痛痛快快地拿地,有節制地開發”是中國房地産業的金科玉律。
  從需求面看,城市化和工業化加速階段所蘊含的剛性需求,貨幣超發所導致的通脹恐慌逼着房屋完全脫離消費屬性,而淪為跟黃金一樣的天然保值品,黃金沒有使用價值,而中國房價可以不必看租金回報率。
  其實更關鍵是信貸條件的放鬆,如果銀行系統願意為未來負債和資産質量惡化而承受更多的責任,中國超級大的人口基數足可以將沒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變成現實需求,釋放很多年。當然中國金融部門技術低下會制約了其杠桿放大能力,但人口基數實在巨大。儘管你不能像美國人搞花樣翻新的各種次貸創新,但中國人傾三個家庭之力足以攢齊一份房貸的首付。
  中國銀行的房貸幾乎很少顧及借貸人的第一還款來源和能力。一位在德國大學當研究員的台灣學者,有一份不算微簿的薪水,想貸款置業,卻不被銀行通過,因為她得證明在未來還貸的10年、15年或20年期間持續有固定收入——那即得有持久工作合約才行,最後還是她先生出面搞定,這在中國有可能嗎?
  展望未來,中國房價是否進入一個再次飆漲階段,取決於銀行是否再一次做出放鬆信貸條件的衝動。只要銀根不緊,供給又是可控制的,面對不確定的未來,開發商的策略多是盡可能控制新開工量和延長建設期,現金若過快變成資本形成,一旦形勢有變,那將有如“下油鍋”。2007年和2008年盲目開工所形成高庫存的教訓,相信多數開發商還是心有餘悸,如果不是危機及時到來,恐怕當下的地産商要倒掉大半。
  而未來兩三年中,銀根已經難以實質性緊起來了,這一輪政府投資主導的經濟刺激,註定明後年內貨幣供給和信貸都會維持一個高水平。只要整體銀根寬鬆,地産商不愁拿不到錢(國企可以直接幹地産,國企還可以將獲得的信貸向私人開發商“漏損”),沒有必要大力拋售住房。
  儘管目前看上去有很多理由支持中國房價跌不下來,但從長期看,任何國家都不可能抗拒未來人口和社會結構變化的客觀規律──老齡化,當一個國家家庭的財富主要由房産構成時,當“90後”的中國富裕家庭都擁有(或繼承)三套以上房産時,誰又來維持這個國家的家庭財富不貶值呢?這的確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相關稿件
刺激政策不轉向 明年房價走勢如何 2009-10-22
鄭新立:應強化地方政府穩定房價的責任 2009-10-22
“父母埋單推高房價”並非沒道理 2009-10-20
收緊“二套房貸”悄對高房價 2009-10-19
流動性仍充裕房價可能還要向上 2009-10-16